《傷寒論輯義》~ 卷三 (29)
卷三 (2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乃內蘊之痰。窒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以湧出其痰也。〔周〕寒飲停蓄。阻遏胸中之陽。使衛氣不能外固。故發熱惡寒汗出也。〔程〕邪氣蘊蓄於膈間。此為胸有寒也。痞硬一證。因吐下者為虛。不因吐下者為實。
實邪填塞心胸。中下二焦。為之阻絕。自不得不從上焦為出路。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案方氏諸家。以寒為痰。蓋瓜蒂能吐膈間之頑痰。故有此說。而不可以寒直斥為痰。程氏則為邪字看。極穩當矣。如錢氏單為風寒之寒。亦恐不爾。厥陰篇。瓜蒂散條云。邪結在胸中。又云。病在胸中。程說有所據。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玉函作各六銖)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一錢匕。千金翼。作半錢匕。)
〔鑑〕胸中者。清陽之府。諸邪入胸府。阻遏陽氣。不得宣達。以致胸滿痞硬。熱氣上衝。燥渴心煩。嗢嗢欲吐。脈數促者此熱鬱結也。胸滿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吐不能吐。脈遲緊者。此寒鬱結也。凡胸中寒熱。與氣與飲。鬱結為病。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
必得酸苦湧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陽氣得復。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極苦。赤豆味酸。相須相益。能疏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藉穀氣以保胃氣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傷胸中元氣也。此方奏功之捷。勝於汗下。
所謂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義。置之不用。可勝惜哉。然諸亡血虛家。胸中氣液已虧。不可輕與。特為申禁。〔汪〕傷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講。華元化云。傷寒至四日在胸。宜吐之。巢元方云。傷寒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滿悶。當吐之則愈。仲景以此條論。
特出之太陽下篇者。以吐不宜遲。與太陽汗證相等。當於兩三日間。審其證而用其法也。條辨。以胸有寒為痰。亦通。蓋胸有風寒。則其人平素飲食之積。必鬱而成熱。變而為痰。所以瓜蒂散。亦湧痰熱之藥也。尚論篇以此條證。竟列入痰病中。誤矣。煮作稀糜。言以湯七合。
煮香豉如糜粥之爛也。方氏以稀糜。為另是稀粥。大謬之極。
古方選注曰。瓜蒂散。乃酸苦湧泄重劑。以吐胸寒者。邪結於胸。不涉太陽表實。只以三物為散。煮作稀糜。留戀中焦。以吐之。能事畢矣。瓜蒂性升。味苦而湧。豆性酸斂。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復以香豉湯。陳腐之性。開發實邪。定當越上而吐矣。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發熱惡寒,症狀看似中風,但頭痛、項強卻都不見。這不是外邪入侵的風寒,而是體內痰濁阻塞胸間所致,宜用瓜蒂散,將痰濁排出。寒飲停滯,阻礙胸中陽氣,使衛氣無法固守體表,所以會發熱惡寒並伴隨汗出。邪氣鬱結在膈肌之間,這是胸中寒邪的表現。胸部痞硬,若因吐瀉而致則屬虛證,若非因吐瀉則屬實證。
實邪充塞心胸及中下焦,造成氣機阻滯,不得不從上焦尋找出口,也就是邪氣從上焦排出。
古方家認為寒邪就是痰濁,因為瓜蒂能吐出膈間頑固的痰濁,所以才有這種說法,但不能將寒邪直接等同於痰濁。程氏將其解釋為「邪氣」,更為穩妥。若單純理解為風寒之寒,恐怕不夠準確。《傷寒論‧厥陰篇》瓜蒂散條中記載,「邪結在胸中」、「病在胸中」,程氏的解釋是有依據的。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至黃色),赤小豆(一分,玉函方為各六銖)
將以上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備用。取一錢匕藥粉,加香豉一合,用熱水七合,煮成稀粥狀,濾去藥渣,取汁與藥粉混合,溫服。若不吐,可少量多次服用,直到順利嘔吐為止。體虛、血虛者禁用瓜蒂散。(一錢匕,千金翼方為半錢匕)
胸部是清陽之府,邪氣入侵胸部,阻礙陽氣的宣暢,導致胸滿痞硬,熱氣上衝,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噁心欲吐,脈數而促,這是熱邪鬱結。胸滿痞硬,氣往上衝,咽喉梗阻,呼吸不暢,手足冰冷,欲吐而不能,脈遲而緊,這是寒邪鬱結。凡胸中寒熱、氣機、水液鬱結成病,都不是發汗、瀉下的方法所能治療的。
必須使用酸苦湧泄的藥物,使其從上焦排出。上焦通暢,陽氣恢復,痞硬即可消散,胸中即可和諧。瓜蒂味極苦,赤豆味酸,二者相輔相成,能疏通胸中實邪,是吐法藥物中的上品。佐以香豉汁同服,是藉助穀氣以保護胃氣。服用後若不吐,可少量多次服用,直到順利嘔吐為止,這是為了避免損傷胸中元氣。此方療效迅速,勝過發汗、瀉下。
所謂汗法、吐法、下法三大治法,今人不懂仲景用藥的精妙,不用此方,實在可惜。但體虛、血虛者,胸中氣血津液已虧損,不可輕易服用,特此說明。傷寒病,吐法不可忽視。華元化說,傷寒病四日以上,邪在胸中,宜用吐法。巢元方說,傷寒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焦,胸悶氣塞,當用吐法則愈。仲景在此條中,
特別將此方列入太陽病下篇,說明吐法不宜延遲,與太陽病的汗法同等重要,應在兩三天內,根據病情選用適當的方法。此方認為胸中寒邪為痰濁,也是合理的。因為胸中有風寒,則平素飲食積滯,必然鬱而化熱,轉化為痰濁。所以瓜蒂散也是可以祛除痰熱的藥物。《傷寒論‧尚論篇》將此條證列入痰病中,是錯誤的。煮成稀粥狀,指用七合水,
將香豉煮成像稀粥一樣爛。方氏將稀糜理解為稀粥,是大錯特錯。
古方選注說:瓜蒂散是酸苦湧泄的重劑,用來治療胸中寒邪,邪氣鬱結在胸中,不涉及太陽表證的實邪,只用三味藥製成藥散,煮成稀粥狀,停留在中焦,用以催吐,即可奏效。瓜蒂性升,味苦而能湧吐;赤豆性酸斂,味苦而能瀉下;但恐怕未必能完全宣通,所以再用香豉湯,其陳腐之性可以疏通實邪,肯定能向上宣通而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