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8)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喻〕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亦治虛痞下利之聖法也。 〔吳〕桂枝辛香;經火久煎,則氣散而力有不及矣,故須遲入。凡用桂枝諸方,俱當依此為例。用肉桂,亦當臨用去粗皮,切碎;俟群藥煎好,方入,煎二三沸,即服。傷寒類方曰:「桂獨後煮,欲其於治里症藥中,越出於表,以散其邪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玉函、脈經、發下有其字。)

〔柯〕心下痞,是誤下后里症;惡寒,是汗後未解症。裡實表虛,內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所致。表裡交持,仍當遵先表后里、先汗後下正法。蓋惡寒之表,甚於身疼;心下之痞,輕於清穀,與救急之法不同。 〔錢〕心下已痞而仍惡寒者,猶有表邪未解也。前條同是痞證而惡寒。

以附子瀉心者,因惡寒汗出,所以知其為陽虛之惡寒也;此則惡寒而不汗出,是以知其為表未解也。 〔方〕傷寒病初之表當發,故用麻黃湯;此以汗後之表當解,故曰宜桂枝湯。

活人書曰:「大抵結胸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總病論曰:「前加附子,是汗出多而惡寒,表汗解,而里結未除故也;此症,是發後無汗惡寒故也,先須解表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中、玉函、正脈作「下」,方本、汪本同。)

〔程〕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較之心腹濡軟、嘔吐而下利為裡虛者不同;發熱汗出不解,較之嘔吐下利表解者乃可攻之竟用十棗湯者又不同。況其痞不因下後而成,並非陽邪陷入之痞,而為裡氣內拒之痞。痞氣填入心中,以致上下不交,故嘔吐而下利也。大柴胡湯雖屬攻劑,

然實管領表里上中之邪,總從下焦為出路,則攻中自寓和解之義。主之是為合法。

案金鑑云:「下利之下字,當是不字。若是下字,豈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湯下之之理乎?」此說似是,而實非也。所謂下利,乃是熱利;若改作不利,則與小便何別?可謂失考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頭上、項上、《脈經》有其字;《千金翼》作「頭項不強痛」;「喉咽」,玉函、成本作「咽喉」;「此為胸有寒」,《千金》作「此以內有久痰」。)

〔成〕病如桂枝證,為發熱汗出惡風也。 〔方〕頭不痛、項不強,言太陽經中無外入之風邪,以明非中風也。寸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內出也。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氣上衝咽喉者,痰湧上逆,或謂喉中聲如曳鋸,是也。「寒」,以痰言。 〔喻〕寒者,痰也。痰飲內動,身必有汗。

白話文:

此方即理中湯加桂枝,只是改了名字,也是治療虛痞下利的良方。桂枝辛香,久煎則藥力減弱,所以要晚些放入。凡是用桂枝的方劑,都應該以此為例。用肉桂也要先去除粗皮,切碎,待其他藥煎好後再放入,煎煮二三沸即可服用。《傷寒論》說桂枝要最後煮,目的是讓它在治療裡證的藥物中,透達表層,以散邪氣。

傷寒大瀉之後,又發汗,心下痞悶惡寒,說明表證未解,不能攻治痞證,應先解表,表證解了才能攻治痞證。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證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玉函》、《脈經》中記載發汗後下利,有此記載。)

心下痞悶是誤下之後裡證的表現,惡寒是汗後表證未解的症狀,裡實表虛,內外俱病,都是因為汗下治療順序顛倒造成的。表裡證候互相影響,仍應遵循先解表後攻裡的正確方法。這裡的惡寒表證,比身痛更為嚴重;心下痞悶,比清穀道不通更輕微,與急救方法不同。心下已痞悶,仍惡寒,說明表邪未解,與前文所述痞證伴惡寒的症狀相同。

用附子瀉心湯是因為惡寒汗出,知道這是陽虛引起的惡寒;而這裡惡寒卻不汗出,所以知道這是表證未解。傷寒病初期表證當發汗,所以用麻黃湯;這裡是汗後表證需解,所以用桂枝湯。

《活人書》說,大抵結胸痞證都應當瀉下,但表證未解的不能攻治。總病論說,加附子是因為汗出過多而惡寒,表汗已解,但裡證的結滯未除;而此症是發汗後無汗惡寒,所以必須先解表。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並下利,大柴胡湯主治。(《傷寒論》、《玉函》、《正脈》中記載下利,方本、汪本相同。)

心中痞硬,嘔吐並下利,與心腹柔軟,嘔吐並下利,屬於裡虛者不同;發熱汗出不解,與嘔吐下利,表證已解者可以攻治,與用十棗湯者又不同。況且,其痞證並非因瀉下後造成,也不是陽邪深入的痞證,而是裡氣內阻的痞證。痞氣充滿心中,導致氣機上下不通,所以嘔吐並下利。大柴胡湯雖屬攻下之劑,但它能統攝表裡上中之邪,總從下焦排出邪氣,所以攻中有和解之意,用它主治是符合法的。

《金匱要略》中“下利”的“下”字,應當是“不”字,如果是“下”字,怎麼會有上吐下利而用大柴胡湯瀉下的道理呢?這種說法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謂下利,是熱利,如果改作“不利”,那與小便又有何區別呢?可謂是考證失誤了。

病情如同桂枝證,頭痛不痛,項強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呼吸困難,這是胸中有寒邪,應該用吐法治療,宜用瓜蒂散。(《頭上》、《項上》、《脈經》中有此記載,《千金翼方》作“頭項不強痛”,《玉函》、《成本》作“咽喉”,《千金要方》作“此以內有久痰”。)

病情如同桂枝證,是發熱汗出惡風。(這是對桂枝證的描述)頭痛不痛,項強不強,說明太陽經中無外感風邪,以說明不是中風。寸脈微浮,邪氣從內而出。胸中痞硬,是痰涎阻塞氣道。氣上衝咽喉,是痰液湧上逆衝,或者說喉中聲音像拉鋸一樣,這就是寒邪,從痰飲來說。寒邪就是痰飲,痰飲內動,身體必定有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