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吳儀洛方論曰。去滓復煎。亦取共行其事之義。與生薑瀉心湯等同義。

活人書曰。有旋覆代赭石證。其人或咳逆氣虛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覆代赭湯。為良。喻氏寓意草曰。治一人膈氣。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一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方。一劑而安。金匱有云。

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系。以代赭墜之。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使氣易於降下。然後代赭得以建奇奏勣。

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匙。與之。才入口。即覺其轉入丹田矣。但困倦之極。服補藥二十劑。將息二月而愈。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玉函。作大下以後。杏子。作杏仁。)

〔成〕前第三卷十六證云。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為與此證治法同。汗下雖殊。既不當損正氣則一。邪氣所傳既同。遂用一法治之。經所謂若發汗若下若吐後者。是矣。〔程〕下在用桂枝後。是從更字上看出。

案志聰錫駒並云。此節重出。下字疑本汗字。非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𭜴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𭜴。成本。作協。玉函。脈經。千金翼。作挾。)

〔程〕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表熱不去。而裡虛作利。是曰協熱。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者。裡氣虛。而土來心下也。表裡不解者。陽因痞。而被格於外也。桂枝行陽於外以解表。理中助陽於內以止利。陰陽兩治。總是補正。令邪自卻。緣此痞無客氣上逆。動膈之陽邪。

輒防陽欲入陰。故不但瀉心中芩連不可用。並桂枝中芍藥不可用也。協熱而利。向來俱作陽邪陷入下焦。果爾。安得用理中耶。利有寒熱二證。但表熱不罷者。皆為協熱利也。

案此條。方氏諸家。併為熱邪陷入證。至汪氏則云。此係邪熱未解。乃實熱之證。非虛寒也。桂枝人參湯。大都是叔和撰次時。傳寫之誤。此蓋以協熱之協。為合同之義。而不知與挾同。皆坐不博考之弊也。程氏辨晰之。極是矣。錫駒以挾熱為解。然而未能免陷入之說。殊可惜也。案此心下痞硬。與金匱胸痹心中痞。與人參湯之證。略同。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別切二字。玉函。成本。作去皮),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五升下。玉函。有去滓二字。成本。三升下。脫去滓二字。方氏。圈白朮之白。吳本。刪。)

白話文:

吳儀洛方論認為,藥渣去除後再煎煮,也是取其藥物共同發揮作用的意思,與生薑瀉心湯的用意相同。

《活人書》記載,若有旋覆代赭石證,患者伴有咳嗽、氣逆、氣虛,應先服用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用理中丸,然後再服用旋覆代赭湯,效果最佳。《喻氏寓意草》記載,治療一人膈氣,粒米不進,先是吐清水,繼而吐綠水、黑水、臭水,呼吸將絕,持續了一晝夜。先服用理中湯六劑,使其病情不至危殆,待病情好轉後再換方,一劑即痊癒。《金匱要略》記載,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治。我對此病的治療,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將黑水視為胃底積水,此水將要排出,則胃中津液早已枯竭,不敢使用半夏,以免燥傷胃氣;二是患者氣息將絕,僅剩一絲,用代赭石下墜,擔心病情驟然惡化,必須先用理中湯調和陰陽,使氣機容易下降,然後代赭石才能發揮奇效。

於是用旋覆花單味煎湯,調入代赭石末二匙給患者服用。藥物入口,即感覺藥力下行至丹田,只是極度疲倦。服用補藥二十劑,調養兩個月而痊癒。

瀉下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書第三卷十六證記載: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與此證的治療方法相同。雖然汗下方法不同,但都不損傷正氣,邪氣傳變也相同,因此都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經書所說的「若發汗若下若吐後者」,就是這個意思。下法是在使用桂枝湯之後,這是從「更」字上看出來的。

志聰、錫駒都認為,此節重複,認為「下」字應是「汗」字之誤,這是錯誤的。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多次瀉下,導致夾雜熱證而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證候未解者,桂枝人參湯主治。

太陽病,外證未除,卻多次瀉下,表熱未退,裡虛而腹瀉,稱為夾雜熱證。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是裡氣虛弱,脾土之氣上犯於心下。表裡證候未解,是陽氣被痞證阻隔於外。桂枝湯行陽氣於外以解表,理中湯益陽氣於內以止瀉。陰陽雙治,總的來說是補益正氣,使邪氣自行退卻。由於痞證無客邪上逆,動膈陽邪,

所以,防止陽氣欲入陰分,因此不單是瀉心中不能用黃芩、黃連,桂枝湯中的芍藥也不能使用。夾雜熱證而腹瀉,過去都認為是陽邪陷於下焦,果真如此,怎麼還能使用理中湯呢?腹瀉有寒熱兩種證候,只要表熱不退的,都屬於夾雜熱證而腹瀉。

關於此條,方氏諸家都認為是熱邪陷入的證候,汪氏則認為這是邪熱未解,是實熱證候,不是虛寒證候。桂枝人參湯,大多是張仲景撰寫時,傳抄的錯誤。這是把夾雜熱證的「夾」字,當作合併的意思,而不知道它與「挾」字相同,都是因學識不廣博考證不足造成的弊端。程氏的辨析非常正確。錫駒以「挾熱」解釋,但未能免除陷入之說,很可惜。此心下痞硬,與《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與人參湯的證候略同。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入桂枝,再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二次,夜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