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26)
卷三 (26)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案志聰云。按神農本經。太乙餘糧。禹餘糧。各為一種。既云太乙禹餘糧。此方宜於三味。或相傳有誤。此說大誤。證類本草。圖經云。本草。有太乙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猶同。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脈經。發上。無後字。)
〔成〕傷寒吐下後發汗。則表裡之氣俱虛。虛煩脈甚微。為正氣內虛。邪氣獨在。至七八日。正氣當復。邪氣當罷。而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者。正氣內虛而不復。邪氣留結而不去。經脈動惕者。經絡之氣虛極。久則熱氣還經。必成痿弱。〔錫〕痿者。肢體委廢。
而不為我用也。久而成痿者。經血不外行於四末也。〔錢〕如此陰盛陽虛之證。雖或僥倖而不至危殆。若經久不愈。必至陽虛不治。筋弛骨痿。而成廢疾矣。〔魏〕此條證。仍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加附子。倍加桂枝為對也。
案成注熱氣還經。於義未允。汪氏引作表氣虛不能充養於身。似是。金鑑云。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三句。與上下文義不屬。必是錯簡。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離。牽強註釋。不知此證。總因汗出過多。大傷津液而成。當用補氣補血。益筋壯骨之藥。經年始可愈也。
未知此說果是否。姑存俟考。汪氏引補亡論云。可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郭白雲云。當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成痿者。振痿湯。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玉函。脈經。發汗。作汗出。復。作覆。成本。玉函。赭下。有石字。)
〔方〕解。謂大邪已散也。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正氣未復。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汪〕此噫氣。比前生薑瀉心湯之乾噫不同。是雖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為中氣虛也。與旋覆代赭石湯。以補虛散痞。下逆氣。
旋覆代赭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成本。有切字),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代赭(一兩○玉函。成本。代赭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成本。上下。有件字。)
〔周〕旋覆花。能消痰結。軟痞。治噫氣。代赭石。止反胃。除五臟血脈中熱。建脾。乃痞而噫氣者用之。誰曰不宜。於是佐以生薑之辛。可以開結也。半夏。逐飲也。人參。補正也。甘草大棗。益胃也。予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靡不神效。
傷寒類方曰。靈樞口問篇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俗名噯氣。皆陰陽不和於中之故。此乃病已向愈。中有留邪。在於心胃之間。與前諸瀉心法。大約相近。本草云。旋覆治結氣脅下滿。代赭治腹中邪毒氣。如此二物。以治噫氣。余則散痞補虛之法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張仲景所記,關於太乙餘糧與禹餘糧兩種藥材,古籍記載有所出入,有的說是一種藥,有的說兩種藥,但療效相近。
傷寒病人在吐瀉後再發汗,出現心煩、脈搏微弱,八九天後心窩部痞硬、脅肋疼痛、氣體上衝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等症狀,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肢體痿弱。這是因為吐瀉發汗後,表裡之氣都虛弱,正氣不足,邪氣獨留體內。到了七八天,正氣本應恢復,邪氣也該消退,但這些症狀卻出現了,說明正氣未復,邪氣仍留,經脈跳動表示經絡氣虛到了極點。時間久了,體內的熱邪會逆流回經脈,最終導致肢體痿弱。痿弱就是肢體無力,不能活動,是因為經血不能運行到四肢末端造成的。即使僥倖沒有危及性命,但久治不癒,陽氣虛衰,筋骨萎縮,就會變成殘疾。治療此症,宜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可酌情加附子,並加倍桂枝。
關於「熱氣還經」的說法,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表氣虛弱,不能滋養身體。也有人認為,原文中「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三句與上下文意思不通,可能是抄寫錯誤,導致後世註釋牽強附會。實際上,此症狀多因發汗過多,津液大傷所致,應當服用補氣、補血、強筋健骨的藥物,療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痊癒。關於用藥,也有不同說法,有的建議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有的建議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至於肢體痿弱,則需用振痿湯治療。
傷寒病人發汗、吐瀉後,心窩部痞硬,呃逆不止,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這表示邪氣已散,但正氣未復,胃氣虛弱,飲邪阻滯於胃中。這種呃逆與之前的生薑瀉心湯所治療的呃逆不同,雖然呃逆,但食物沒有腐臭味,說明是中氣虛弱。旋覆代赭石湯可以補虛散痞,下行逆氣。
旋覆代赭湯的組成:旋覆花、人參、生薑、大棗、炙甘草、半夏、代赭石。
旋覆花能消痰散結,軟化痞塊,治療呃逆;代赭石能止反胃,消除五臟血脈中的熱邪,健脾;生薑辛溫,可以開結;半夏能化痰逐飲;人參能補益正氣;甘草大棗能益胃。此方治療反胃、噎食、氣逆不降等症,療效顯著。
《傷寒類方》引用《靈樞·口問篇》記載,寒邪客於胃,逆氣從下向上衝,又從胃中湧出,所以發生呃逆,俗稱噯氣,都是陰陽失調造成的。這表示病情已向好轉,但尚有餘邪滯留於心胃之間,與之前的瀉心法大致相近。《本草》記載,旋覆花治氣滯脅肋滿,代赭石治腹中邪毒,而其他藥物則主要起到散痞補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