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並外臺秘要。治傷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外臺云。一方。有人參三兩。)

〔鑑〕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也。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嘔。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乾薑之熱。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瀉痞除煩。寒熱並用也。

案總病論。本方有人參注云。胃虛故加甘味。醫壘元戎。伊尹甘草瀉心湯。即本方有人參。云伊尹湯液。此湯也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落之也。又案元戎文。醫方類聚。引南陽活人書。今所傳無求子活人書。無此文。金匱要略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

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即本方。亦用人參三兩。)

張氏醫通曰。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滯澀者。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熱毒衝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此證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湯藥下。脈經。千金。有而字。復不止。玉函。脈經。作若不止。復下。成本。有利字。已。千金。作竟。龐氏。末句。改作複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

〔成〕傷寒服湯藥下後。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氣虛而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攻之則痞也。醫復以他藥下之。又虛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虛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

此利由下焦不約。與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澀洞泄。下焦主分清濁。下利者水穀不分也。若服澀劑。而利不止。當利小便。以分其氣。〔汪〕利其小便。仲景無方。補亡論。常器之云。可五苓散。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玉函。成本。無太一二字)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成本。上字。作已上二字。誤。脫分溫二字。)

〔成〕本草云。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收斂之。重可去怯。餘糧之重。以鎮固之。〔柯〕甘姜參朮。可以補中宮火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未可以理中之劑收功也。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

蓋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之此證。是土虛而非火虛。故不宜於姜附。若水不利而濕甚。複利不止者。則又當利其小便矣。凡下焦虛脫者。以二物為本。參湯調服。最效。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這篇論述參考了《外台秘要》,治療傷寒後飲食不化,都使用這個方子,都含有參,可知其成分並無遺漏。《外台秘要》記載的方子,人参用量是三兩。

這個方子以甘草命名,是取其調和緩解之意。使用甘草和紅棗的甘味,補益中焦的虛弱,緩解急症;半夏的辛味,可以降逆止嘔;黃芩、黃連的寒性,可以瀉除陽氣下陷導致的痞熱;乾薑的溫性,可以散寒凝滯導致的痞寒。總體而言,它能緩和中焦、降逆氣、瀉除痞塞、消除煩躁,寒熱並用。

綜覽整體病情,這個方子中的人參,註解說因胃虛而添加甘味。《醫壘元戎》中伊尹的甘草瀉心湯,也含有參,說這是伊尹的湯劑。這個湯劑原本有七味藥,但現在的本子沒有人參,是遺漏掉了。另外,《元戎》文中,《醫方類聚》引用《南陽活人書》,但現在傳世的《求子活人書》中沒有這段文字。《金匱要略》記載,狐惑病症狀類似傷寒,患者默默想睡,眼睛閉不上,臥起不安,喉嚨受損稱為惑,陰部受損稱為狐,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就惡心,臉色時紅時黑時白,上部受損則聲音嘶啞,甘草瀉心湯主治此病(也就是這個方子,也用人參三兩)。

《張氏醫通》說,痢疾不進食,俗稱噤口,如果因邪氣滯留在胃中,胃氣鬱結不暢,脾氣因而停滯的話,像香薷、黃連、枳實、橘紅、茯苓等藥物,如果熱毒衝心,頭痛心煩,嘔吐不食,手腳溫暖,可用甘草瀉心湯,去掉紅棗,換成生薑。這種情況胃中有熱,不能用溫熱藥物。

傷寒患者服用湯藥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藥物瀉下,仍然下利不止,醫生用理中丸給他服用,症狀大為好轉。理中丸治療中焦,而這次下利是在下焦,因此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仍然不止,就要利小便。

傷寒服藥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這是氣虛而客氣上逆。用瀉心湯攻邪反而加重痞症,醫生又用其他藥物瀉下,進一步傷及內裡,導致下利不止。理中丸是治療脾胃虛寒下利的,服用後症狀好轉。這是因為下焦虛弱,所以服用後效果明顯。《聖濟總錄》說,滑脫則氣虛,想要收斂止瀉,就如同腸子洞開泄瀉,大小便失禁一樣,澀藥就是用來收斂的。

這次下利是由於下焦失約,因此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澀藥止瀉。下焦主司分清濁,下利是水穀不分。如果服用澀藥後仍然不止,就要利小便,以疏通氣機。利小便,仲景沒有這樣的方子,《補亡論》中常器說可以用五苓散。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研碎),禹餘糧(一斤,研碎)

上二味,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本草書中記載,澀藥可以止瀉,赤石脂的澀性,可以收斂;重物可以固澀,禹餘糧的重量,可以鎮固。甘草、乾薑、人參、白朮可以補益中焦的火氣虛弱,但不足以固攝下焦的脂膏滑脫。這次下利在下焦,不能用理中丸收功。然而大腸不固,仍然責在脾胃,關門不緊,仍然責在脾。這兩種藥物都是土之精氣所凝聚,可以滋補脾胃,澀腸止瀉。

這方急則治下焦的標證,實則培補中焦的根本。總之,這個症狀是土虛而非火虛,所以不宜用乾薑附子。如果小便不利,濕邪又重,下利仍不止,則又當利其小便。凡下焦虛脫者,以這兩種藥物為主,參湯調服,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