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其脈關上浮者。浮為陽邪。浮主在上。關為中焦。寸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關上浮也。按之濡。乃無形之邪熱也。熱雖無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湯主之。

柯氏改濡作硬。柯氏方論。又以濡。為汗出濕濡之義。徐靈胎亦為心下濡濕。金鑑。濡上。補不字。並非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原注】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汪〕麻沸湯者。熟湯也。湯將熟時。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痞病者。邪熱聚於心下。不比結胸之大實大堅。故用沸湯。漬絞大黃黃連之汁溫服。取其氣味皆薄。則性緩戀膈。能泄心下痞熱之氣。此為邪熱稍輕之證。大抵非虛熱也。〔錢〕麻沸湯者。言湯沸時泛沫之多。其亂如麻也。全生集。作麻黃沸湯。謬甚。

千金翼注。此方。必有黃芩。醫壘元戎。本方。加黃芩。為伊尹三黃湯。

金匱要略。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於本方。加黃芩一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千金方。巴郡太守奏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加減隨四時。)

又三黃湯。治下焦結熱。不得大便。

於本方。去黃連。加梔子。甘草。若大便秘。加芒硝二兩。

外臺秘要。集驗。療黃疸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三味各等分。搗篩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為九服。(又出千金。)

聖惠方。治熱蒸在內。不得宣散。先心腹脹滿。氣急。然後身面悉黃。名為內黃。(即本方)

和劑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疒背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三味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小兒積熱。亦宜服之。(案本出聖惠方熱病門。)活人書。瀉心三黃湯。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即本方)

如目赤睛疼。宜加白茯苓嫩竹葉。瀉肝余之氣。

拔萃方。犀角地黃湯。治主脈浮。客脈芤。浮芤相合。血積胸中。熱之甚血在上焦。此藥主之。

於本方加地黃

張氏醫通。噤口痢。有積穢太多。惡氣熏蒸者。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玉函。心上。有若字。)

〔錢〕傷寒鬱熱之邪。誤入而為痞。原非大實。而復見惡寒汗出者。其命門真陽已虛。以致衛氣不密。故玄府不得緊閉而汗出。陽虛不任外氣而惡寒也。〔程〕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脈象在關上浮動,浮脈代表陽邪,浮脈主要在上焦,關脈屬中焦,寸脈屬上焦,由於邪氣在中焦,所以關上浮動。按壓脈搏感到濡弱,這是無形的邪熱。雖然熱邪無形,但如果不服用苦寒的藥物瀉之,就無法去除。因此用此方治療。

關於「濡」字的解釋,柯氏將其改為「硬」,柯氏方論中也將「濡」解釋為汗出濕濡的意思;徐靈胎則解釋為心下濡濕;《金鑑》則在「濡」上增補了「不」字,這些說法都不正確。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以上二味藥材,用兩升麻沸湯浸泡,片刻後絞去藥渣,分溫熱服兩次。

麻沸湯指的是煮沸的湯水,湯水將要沸騰時,水面會出現像麻點一樣的泡泡,因此稱為麻沸湯。痞病是因為邪熱聚集於心下,不像結胸那樣實證堅硬,所以用沸水浸泡、絞取大黃黃連的汁液溫服,這樣藥物氣味平和,藥性緩和,不會刺激膈肌,能瀉去心下痞熱之氣。這是邪熱較輕的證候,大多不是虛熱。麻沸湯是指湯水沸騰時泡沫很多,像麻點一樣散亂。

《千金翼》注釋中提到,此方應含有黃芩。《醫壘元戎》中,此方加黃芩後,稱為伊尹三黃湯。

《金匱要略》記載,心氣不足,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可用瀉心湯治療。

在此方中,加入黃芩一兩,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千金方》記載,巴郡太守奏上的三黃丸,用於治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肌肉不生長;以及治療婦女帶下、手足寒熱等症狀(加減用藥需根據四季調整)。

另外,三黃湯還用於治療下焦結熱、大便秘結等症狀。

在此方中,去掉黃連,加入梔子、甘草;如果大便秘結嚴重,再加入芒硝二兩。

《外台秘要》記載,經驗有效的治療黃疸(全身皮膚及面部發黃)的藥方,大黃散,三味藥各等量,搗碎成粉末,飯前服用一錢匕,一日三次,也可服用九次(此方也見於《千金方》)。

《聖惠方》記載,治療熱邪鬱積於內,不能宣洩,首先出現心腹脹滿、氣急,然後全身皮膚及面部發黃,稱為內黃(即本方)。

《和劑局方》記載,三黃丸用於治療男女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會導致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會導致心膈煩躁、食慾不振;下焦有熱,會導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會導致背部生瘡;以及治療各種痔瘡、肛門腫痛或便血等症狀。三味藥等量,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溫水送服。小兒積熱也可服用(此方出自《聖惠方》熱病門)。《活人書》中記載,瀉心三黃湯用於治療婦女傷寒,六七天後出現胃中燥屎、大便秘結、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等症狀(即本方)。

如果出現目赤睛痛,宜加白茯苓、嫩竹葉,以瀉肝火。

《拔萃方》記載,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主脈浮,客脈芤,浮芤並見,血瘀積於胸中,熱邪嚴重,血瘀在上焦,此藥方主治。在此方中加地黃。

《張氏醫通》記載,治療噤口痢,如有積穢太多,惡氣熏蒸者,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

心下痞,伴有惡寒、汗出,可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傷寒鬱熱之邪誤入而致痞,並非大實證,但又見惡寒汗出,這是因為命門真陽已虛,導致衛氣不固,所以汗孔不能緊閉而汗出,陽虛不能抗禦外邪而惡寒。

傷寒大下之後再次發汗,心下痞,惡寒,是表證未解,不可攻治痞證,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證。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證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