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21)
卷三 (2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活人書。用此湯。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上。玉函。脈經。有則字。瞤下。有如此二字。燒。脈經。作火。)
〔成〕太陽病因發汗。遂發熱惡寒者。外虛陽氣。邪復不除也。因復下之。又虛其里。表中虛邪內陷。傳於心下為痞。發汗表虛為竭陽。下之裡虛為竭陰。表證罷為無陽。里有痞為陰獨。又加燒針。虛不勝火。火氣內攻。致胸煩也。傷寒之病。以陽為主。其人面色青。膚肉瞤動者。陽氣大虛。故云難治。若面色微黃。手足溫者。陽氣得復。故云易愈。
案既云陰陽氣並竭。而又云無陽則陰獨。義不明切。方氏云。無陽。以俱虛言也。陰獨。謂痞也。喻氏云。雖曰陰陽氣並竭。實繇心下無陽。故陰獨痞塞也。程氏云。陰陽氣並竭。則並陷入之陽邪。亦不成其為陽。而兼併於陰矣。無陽則陰獨。恐發熱者。不發熱。而單惡寒矣。
志聰云。無太陽之表陽。有陰邪之獨陷也。錫駒云。言無陽氣於外。則陰血獨守於內也。錢氏云。並竭之陰陽者。乃人身之真氣也。此所謂無陽者。指胃中之陽氣空虛也。陰獨者。謂唯有陰邪痞塞於中也。魏氏云。陰陽之正氣雖俱竭。而陰藥之性。痞塞於心下之陰分者。獨不散。
故曰無陽則陰獨。金鑑云。陰陽並竭。已成壞證矣。況無陽則陰不生。陰獨則陽不化。而復加燒針。火氣內攻。陰陽皆病。汪氏云。痞證為天氣不降。地氣不升。氣屬陽。二氣不能交通。故曰無陽。中州之土閉塞。猶之孟冬之月。則純陰用事。故曰陰獨。以上數說。糊塗不通。
特柯氏於此二句。不敢解釋。豈其遵闕如之聖訓耶。郭白雲云。此為難治之證。須臨時更詳輕重。痞甚。先瀉心湯。發熱惡寒甚。則先小柴胡。火逆甚。則先救逆湯。從所重治之。汪氏云。小柴胡不宜用。發熱惡寒甚。乃太陽表證在也。仲景法。宜更用桂枝湯以解肌。○案醫壘元戎。
此條證。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恐不允矣。錢氏云。手足溫。則知陽氣猶未敗亡。溫經復陽之治。尚可施也。錫駒云。予親遇此證。不啻十百。皆從溫補而愈。二家之言。當切當矣。
宗印曰。本經多有立論而無方者。有借醫之汗下。而為說辭者。多意在言外。讀論者當活潑潑看去。若留著於眼。便為糟粕。如補立方劑。何異懸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千金翼。濡上。有自字。玉函。浮上。有自字。)
〔汪〕關上浮者。諸陽之脈皆浮也。以手按其痞處雖濡。純是邪熱壅聚。故用此湯。以導其熱。而下其邪也。成注云。虛熱者誤。夫中氣雖虛。邪熱則聚。故仲景以實熱治之。若系虛熱。則不用大黃黃連矣。〔錢〕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使用某方劑治療後,若未見效,反而導致患者腹脹、全身浮腫而亡。
太陽病患者,醫生使用了發汗療法,結果反而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接著又使用了瀉下療法,導致患者心下痞滿,表裡俱虛,陰陽之氣皆竭盡。無陽氣則陰邪獨盛,又加用燒針療法,於是患者胸悶煩躁,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如果面色略黃,手腳溫暖,則較易痊癒。(一些古籍中關於「瞤」、「燒」的字詞記載略有差異。)
太陽病因發汗而出現發熱惡寒,是因為外邪未除,陽氣虛弱;又使用瀉下療法,更傷及裡氣,導致表裡俱虛,外邪內陷,侵入心下而形成痞塊。發汗傷及表陽,瀉下傷及裡陰,表證消失則無陽氣,裡有痞塊則陰邪獨盛。再加用燒針,虛弱之體難以承受火攻,火邪內攻,導致胸悶。傷寒病以陽氣為主,若患者面色青黑,皮膚抽搐,則說明陽氣大虛,難以治癒。如果面色略黃,手腳溫暖,說明陽氣有所恢復,則容易治癒。
關於「陰陽氣並竭,而又云無陽則陰獨」的說法,古籍中有多種解釋,其義理並不明晰,各有各的說法,但都各有不足。
總而言之,此症狀難治。根據病情輕重,應當靈活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痞滿嚴重,則先用瀉心湯;發熱惡寒嚴重,則先用小柴胡湯;火邪逆盛,則先用救逆湯。應針對最嚴重的症狀治療。有人認為小柴胡湯不宜使用,認為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表證,應該使用桂枝湯解表。
此病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可能並不恰當。如果手腳溫暖,說明陽氣尚未完全衰竭,可以採用溫經益陽的治療方法。有醫師曾親自治療過許多類似病例,都通過溫補的方法治癒。這兩種說法都比較貼切。
《傷寒論》中很多論述只提出病理,沒有明確的方劑,有的借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只是概括性的說明,意思往往隱含其中。閱讀時要靈活理解,不要拘泥於字面。
心下痞滿,按之柔軟,脈象在關上浮,則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部分古籍記載略有差異)
關上脈浮,表示諸陽之脈皆浮。按壓痞滿處雖柔軟,但實則是邪熱壅塞,因此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引導熱邪向下排出。中氣虛弱但邪熱壅盛,所以仲景用實熱法治療。如果只是虛熱,則不用大黃黃連。心下是指心臟下方,中脘之上,胃的上脘部位。胃在心的下方,所以稱為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