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18)
卷三 (18)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為之兩解也。〔吳〕去滓復煎者,要使藥性合而為一,漫無異同,並停胃中,少頃隨胃氣以敷布,而里之未知者遂無不和。
醫方考曰:傷寒下之早,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於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後,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傷寒選錄曰:凡言瀉心者,少陽邪將入太陰,邪在胸中之下,非心經受邪也。傷寒蘊要曰:瀉心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痞之滿也。
千金心虛實門,瀉心湯:治老少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即本方)
煮法後云: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又冷痢門,瀉心湯:治卒大下利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
於本方,去大棗,加栝蔞根、橘皮。(注:引胡洽,文與心虛實門同,唯云仲景用大棗十二枚。)
三因心實熱門,瀉心湯:治心實熱,心下痞滿,身重發熱,乾嘔不安,腹中雷鳴,涇溲不利,水穀不消,欲吐不吐,煩悶喘急。
於本方,去大棗。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玉函》、《脈經》「利下」有「復」字,「不下」間有「肯」字,「其人」下有「必」字。)
〔汪〕太陽病在經者,不可下;少陽病下之,亦所當禁。故以下之為反也。下之則陽邪乘虛,上結於胸,則心下硬;下入於腸,則利不止;中傷其胃,則水漿不入。其人心煩者,正氣已虛,邪熱躁極也。《條辨》云:「心煩」下,疑有脫簡。大抵其候為不治之證。仲景云: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況兼下利、水漿不下者邪!其為不治之證宜也。〔錫〕凡遇此病,宜重用溫補;即小陷胸亦不可與也。
案此條證,喻氏以降,皆以為死證。特錢氏云:「愚恐未必盡皆死證,或有治法,未可知也。當於仲景諸煩證中,約略尋討其活法可也。」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玉函》「復」作「反」。)
〔方〕「濡」與「軟」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緊反入里」言寒邪轉內伏也。「濡」言不硬不痛而柔軟也。「痞」言氣隔不通而痞塞也。 〔錢〕脈浮而緊:浮為在表,緊則為寒;乃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寒邪在表之脈,麻黃湯證也。而復下之者,言不以汗解,而反誤下之也。
此不過因表邪未解,誤下里虛,無形之邪氣陷入於裡而成痞耳。其脈證不同,治法各異者,又於下條分出,以為臨症施治之用。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這是兩種治療方法的解釋。吳氏(指吳師機)認為需去除藥渣再煎煮,目的是使藥性融合為一,沒有差異,停留在胃中,稍待片刻,隨著胃氣的運行而佈散,使裡面的病邪也得到調和。
醫方考註釋說:傷寒病早期下瀉,是因為中氣已受損,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痞塞於內,如同天地不交而產生陰陽阻隔的現象,所以稱為痞。瀉心,是指瀉去心下之邪氣。生薑、附子的辛溫之性,用以散解痞氣;黃芩、黃連的苦寒之性,用以瀉去痞熱。瀉下之後,脾氣必然虛弱,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來補益脾氣的虛損。
傷寒選錄註釋說:凡是說到瀉心,是指少陽的邪氣將要侵入太陰,邪氣停留在胸部以下,並不是心經受邪。傷寒蘊要註釋說:瀉心並不是瀉去心火的熱邪,而是瀉去心下痞滿的症狀。
千金要方心虛實門記載的瀉心湯,用於治療老少皆有的下痢、水谷不消化、腸鳴腹痛、心下痞滿、乾嘔不安等症狀(即本方)。
煮藥方法之後說明:此方還能治療霍亂。如果患者是寒證,加附子一枚;口渴,加栝樓根二兩;嘔吐,加橘皮一兩;疼痛,加當歸一兩;如果是客熱,用生薑代替乾薑。
又冷痢門記載的瀉心湯,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大便下痢伴有發熱、口唇乾燥、嘔逆、想喝水卻喝不下等症狀。
此方去大棗,加栝樓根、橘皮。(註:引自胡洽的說法,與心虛實門記載相同,只是說仲景用大棗十二枚。)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心實熱門記載的瀉心湯,用於治療心實熱,症狀包括心下痞滿、身重發熱、乾嘔不安、腹中雷鳴、小便不利、水谷不消化、想吐卻吐不出來、煩悶喘促等症狀。
此方去大棗。
太陽、少陽病同時發作,而反用下法治療,則會導致結胸,心下堅硬,下痢不止,水谷不入,患者心煩。(引自玉函、脈經,原文中「下利」後有「復」字,「水漿不下」間有「肯」字,「其人下」後有「必」字。)
汪氏(指汪昂)認為:太陽病在經絡者,不可下瀉;少陽病下瀉,也應禁忌。所以下瀉是反常的治療方法。下瀉則陽邪乘虛而上,結聚於胸,則心下堅硬;下入腸道,則下痢不止;損傷胃氣,則水谷不入;患者心煩,是因為正氣已虛,邪熱極盛。條辨云:「心煩而下瀉,疑有脫漏之症。」總而言之,這種情況多是不治之症。仲景說:結胸的症狀都齊備了,煩躁的患者,也會死亡,何況兼有下痢、水谷不入呢?所以,此為不治之症。錫氏(指某位醫家)認為:遇到這種病症,應該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即使是小陷胸湯也不可用。
此條病證,喻氏(指喻嘉言)以後的醫家都認為是死症。只有錢氏(指錢乙)說:恐怕未必都是死症,也許有治療的方法,還不能確定。應該在仲景的各種煩證中,仔細探討其生機可也。
脈象浮緊,而又下瀉,緊脈反入裡,則會形成痞證,按壓時感覺柔軟,只是氣痞而已。(引自玉函,原文「復」作「反」字。)
方氏(指方劑的註釋者)解釋說:「濡」與「軟」相同,古字通用。「復」也作「反」。「緊反入里」是指寒邪轉入內伏。「濡」是指不硬不痛,而柔軟。「痞」是指氣機阻隔不通而痞塞。錢氏解釋說:脈象浮緊,浮則在表,緊則為寒,表現為頭痛發熱、身疼腰痛、惡風無汗,是寒邪在表證,屬麻黃湯的證候。而又下瀉,是指不用發汗解表,而錯誤地使用了下法。
緊脈反入里,是指先前見到的緊脈,因誤用下法而虛損,寒邪陷入裡而導致心下痞滿的症狀。這只是因為表邪未解,誤用下法導致裡虛,無形的邪氣陷入裡而形成痞證。其脈證不同,治療方法各異,在下一條中再詳細說明,以便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