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支。側也。小也。支結者。即心下側之小結也。此解尤非。傷寒百問經絡圖曰。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王冰曰。支。拄妨也。按心下滿𩊅。若柔人者。皆治之。○案王說。見六元正紀支痛注。為是。

柴胡桂枝湯方

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桂枝(去皮○成本。玉函。一兩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成本。不見此方。載在第十卷。無本云二十九字。玉函同。)

〔鑑〕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於少陽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而散太陽為兼也。

外臺秘要。療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湯。(即本方)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成〕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後。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即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未解也。胸脅滿微結。寒熱心煩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後亡津夜內燥也。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

其人必嘔。今渴而不嘔。知非裡熱也。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津液不足。而陽虛於上也。與柴胡桂枝幹薑湯。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汪〕微結者。言其邪不甚。未入於腑。正當表裡之間也。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之後。而津液少也。惟津液少。

而非停飲。以故渴而不嘔。但頭汗出者。此熱鬱於經。不得外越。故但升於頭而汗出也。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外臺。名小柴胡湯。而主療。系中篇第六十八條。)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栝蔞根(四兩),乾薑(二兩○全書。外臺。作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全書。外臺。作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汪〕即小柴胡湯加減方也。據原方加減法云。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茲者。心煩渴而不嘔。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根四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茲者。胸脅滿微結。即痞硬也。故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

加茯苓。茲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煩。是為津液少而躁熱。非水蓄也。故留黃芩。不加茯苓。又云。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茲不因咳。而以乾薑易生薑者。何也。蓋乾薑味辛而氣熱。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脅之微結。一以熱濟黃芩栝蔞根之苦寒。使陰陽和而寒熱已焉。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支結」指的是心下側邊輕微的結塊。 先前對「支結」的解釋並不正確。《傷寒百問經絡圖》記載,心下堵塞悶脹,並非痞證,稱為「支結」。王冰解釋「支」為拄礙、阻礙之意。總之,心下滿悶,感覺像有人按壓一樣的症狀,都要治療。

柴胡桂枝湯方

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炙甘草(一兩)、洗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擘大棗(六枚)、切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去皮桂枝(一兩半)

以上九味藥,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原文記載此方為「人參湯」,做法如同桂枝湯,再加入半夏、柴胡、黃芩,又如同柴胡湯一樣。現在使用人參,劑量為半劑。

(註:此方在其他典籍中並無「本云」的記載。)

此方不名為桂枝柴胡湯,是因為雖然太陽表證尚未完全消除,但病機已轉入少陽經。所以以柴胡放在桂枝之前,意在先解少陽之邪為主,散太陽之邪為輔。

《外台秘要》中,治療寒疝腹痛的方劑就是柴胡桂枝湯(即此方)。

傷寒五六日,已經發汗治療,又用瀉下法,出現胸脅滿悶,略微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往來寒熱,心煩,這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解除。柴胡桂枝幹薑湯可以治療此症。

(註解)傷寒五六日,已經發汗、瀉下之後,邪氣應該已經消解。但現在卻出現胸脅滿悶,略微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往來寒熱,心煩等症狀,說明邪氣仍在半表半裡之間,尚未完全解除。胸脅滿悶、略微結塊、寒熱心煩,都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的表現。小便不利而口渴,是汗下後津液虧損,導致身體乾燥所致。如果是裡熱消耗津液,會導致小便不利而口渴,病人一定會嘔吐。現在口渴但不嘔吐,說明不是裡熱。傷寒病發汗則和解,現在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說明津液不足,陽氣虛弱於上焦。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可以解表裡之邪,補充津液,溫助陽氣。 「微結」是指邪氣並不嚴重,尚未深入臟腑,正停留在表裡之間。「小便不利」是因為汗下後津液減少所致。只是津液減少,而非停滯的飲邪,所以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是因為熱邪鬱結於經絡,無法向外發散,所以只向上升到頭部而導致出汗。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去皮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二兩)、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牡蠣(二兩,需熬製)

以上七味藥,用一斗二升水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如果仍感煩悶,再次服用,汗出則病癒。

(註解)此方是加減小柴胡湯而來。根據原方加減法,胸中煩悶但不嘔吐的,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如果口渴的,去掉半夏;現在這個病例,心煩口渴但不嘔吐,所以去掉人參、半夏,加入栝蔞根四兩;如果脅下痞塊堅硬的,去掉大棗,加入牡蠣;現在這個病例,胸脅滿悶,略微結塊,也就是痞塊堅硬,所以去掉大棗,加入牡蠣二兩;如果心悸、小便不利的,去掉黃芩,加入茯苓;現在這個病例,小便不利,但沒有心悸,只是煩悶,這是因為津液減少而導致燥熱,並非水液停滯,所以保留黃芩,不加茯苓。又說,如果咳嗽的,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現在這個病例沒有咳嗽,而用乾薑代替生薑的原因是,乾薑味辛而性熱,其作用有二:一是辛散胸脅的微結,二是溫熱以緩解黃芩、栝蔞根的苦寒之性,使陰陽調和,寒熱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