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取效尤速,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若不應用補者,人參亦當去取,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

案「熱入血室」。許叔微小柴胡湯,加地黃;張璧加牡丹皮。楊士瀛云:「小柴胡湯,力不及者,於內加五靈脂。」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明瞭,《脈經》作「了了」。必下,《玉函》、《脈經》有「當」字。《脈經》注云:「二字疑。」)

〔成〕傷寒發熱者,寒已成熱也。經水適來,則血室虛空,邪熱乘虛,入於血室。若晝日譫語,為邪客於腑而陽爭也;此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是邪不入腑,入於血室而陰爭也。陽盛譫語則宜下,此熱入血室,不可與下藥,犯其胃氣。熱入血室,血結寒熱者,與小柴胡湯。

散邪發汗,此雖熱入血室,而無血結寒熱,不可與小柴胡湯發汗,以犯上焦。熱入血室,胸脅滿如結胸狀者,可刺期門;此雖熱入血室,而無滿結,不可刺期門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經行則熱隨血去而下也;已則邪熱悉除而愈矣。所為發汗為犯上焦者,發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故也。

刺期門為犯中焦者,刺期門則動營氣,營氣出中焦故也。〔方〕「無」,禁止之辭。「犯胃氣」,言下也。「必自愈」者,言伺其經行血下,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猶之鼻衄紅汗,故自愈也。蓋警人勿妄攻以致變亂之意。

案「胃氣及上二焦」,方氏、程氏、汪氏並云:「言汗吐也。」柯氏改作「上下焦」,蓋僭妄耳。《脈經》疑之,似是。成氏以汗為小柴胡,且以刺期門為犯中焦,於義未妥;然亦他無明注,故姑揭成注爾。

程林《金匱直解》曰:「上章以往來寒熱如瘧,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故刺期門,以瀉其實。此章則無上下二證,似待其經行血去,邪熱得以隨血出而解也。」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支節,《玉函》作「肢節」。成本,柴胡下有「加」字。)

〔柯〕傷寒至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反見發熱惡寒證,此表證而兼心下支結之裡證,表裡未解也。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但肢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煩疼。可知表證微,故取桂枝之半;內證微,故取柴胡之半。此因內外俱虛,故以此輕劑,和解之也。〔王〕「支節」,猶云「枝節」,古字通也。「支結」,猶云「支撐而結」。南陽云:「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

案方氏云:「支節者,四肢百節也。若言百節,則似周身百節煩疼;此恐不然,當是四肢之關節煩疼,柯注為得。」《明理論》曰:「煩疼,即熱疼。」錢氏云:「成氏曰:『支,散也。』」王肯堂云:「支結,支撐而結也。若訓作散,則不能結矣。」方注云:「支結,言支飲搏聚而結也。」喻氏云:「心下支結,邪結於心下偏旁,不中正也。若謂支飲結於心下,夢語喃喃,吾不識支飲為何物也!」諸說紛紛,略無定論,當以支撐之解為近是。○案《金鑑》云:

白話文:

藥效迅速,是因為順應病情而瀉之。如果不需要補益,人參也應該去除,更不能拘泥於方劑來治療。

熱邪進入血室,許叔微在小柴胡湯中加生地黃,張璧加牡丹皮,楊士瀛說,小柴胡湯療效不夠的,可以在裡面加五靈脂。

婦女傷寒發熱,月經剛好來潮,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卻說胡話,像看見鬼一樣,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沒有侵犯胃氣和上焦,自然會痊癒。(「明瞭」,《脈經》作「了了」;一定瀉下,《玉函》、《脈經》有「當」字,《脈經》注云:「二字疑。」)

傷寒發熱,是寒邪已轉化為熱邪。月經來潮,則血室空虛,邪熱乘虛而入血室。如果白天就說胡話,是邪氣侵犯腑臟,陽氣與之爭鬥;而白天清醒,晚上說胡話,像看見鬼一樣,這是邪氣沒有入腑,進入血室,陰氣與之爭鬥。陽盛而說胡話則應該瀉下,但熱邪入血室,不能用瀉下藥,會傷及胃氣。熱邪入血室,血脈凝滯寒熱交雜的,用小柴胡湯散邪發汗。雖然是熱邪入血室,但沒有血脈凝滯寒熱交雜,就不能用小柴胡湯發汗,以免傷及上焦。熱邪入血室,胸脅滿悶像結胸一樣的,可以刺期門。雖然是熱邪入血室,但沒有滿悶凝滯,就不能刺期門,以免傷及中焦。自然會痊癒,是因為經期行經,熱邪隨著經血排出。經期過後,邪熱消除而痊癒。發汗傷及上焦,是因為發汗會使衛氣活動,衛氣行於上焦的緣故。

刺期門傷及中焦,是因為刺期門會使營氣活動,營氣行於中焦的緣故。(方劑)沒有。禁止的詞語,傷及胃氣,指瀉下;自然會痊癒,指等待經期血下,邪熱就能隨著經血排出,如同鼻衄、紅汗一樣,所以自愈。這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妄加攻伐,以免造成病情變化。

傷及胃氣及上焦,方氏、程氏、汪氏都說是汗吐;柯氏改作上下焦,這是錯誤的。《脈經》對此有疑問,看來是這樣。成氏把發汗說成是小柴胡湯,而且把刺期門說成是傷及中焦,在道理上不妥,但是也沒有別的明確註釋,所以姑且沿用成氏的註釋。

程林《金匱直解》說:上一章是往來寒熱像瘧疾一樣,所以用小柴胡湯解邪;下一章是胸脅下滿,像結胸一樣,所以刺期門瀉實。這一章則沒有上下的兩種證狀,好像等待經期血去,邪熱隨著經血排出而痊癒。

傷寒六七天,發熱惡寒輕微,肢節煩痛,略微嘔吐,心下支撐而結,外證未解的,用柴胡桂枝湯。(「肢節」,《玉函》作「肢節」,成本「柴胡」下有「加」字。)

傷寒到六七天,正是寒熱應該退去的時候,反而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這是表證兼有心下支撐而結的裡證,表裡未解。但是惡寒輕微,則發熱也輕微,只是肢節煩痛,而不是全身骨節都痛,可知表證輕微,所以用半量的桂枝;裡證輕微,所以用半量的柴胡。這是因為內外都虛,所以用這種輕劑來調和解表。 (「肢節」,也作「枝節」,古字通用。「支結」,也作「支撐而結」。南陽說:外證未解,心下妨礙悶塞的,不是痞證,叫做支撐而結。)

方氏說:「肢節」是四肢百節。如果說百節,好像全身百節都痛,這恐怕不對,應該是四肢關節痛。柯氏的註釋是對的。《明理論》說:煩痛,就是熱痛。

錢氏說:成氏說:「支」是分散的意思。王肯堂說:「支結」是支撐而結的意思。如果解釋為分散,就不能說是結了。方氏的註釋說:「支結」是說飲邪阻塞凝聚而結。喻氏說:心下支撐而結,邪氣結在心下的旁邊,不正。如果說是飲邪結在心下,夢話喃喃,我不知道飲邪是什麼東西。各種說法紛紛,沒有定論,應該以支撐的解釋為較接近正確的。○《金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