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錢〕寒實結於胸中。水寒傷肺。必有喘咳氣逆。故以苦梗開之。貝母入肺解結。又以巴豆之辛熱有毒。斬關奪門之將。以破胸中之堅結。蓋非熱不足以開其水寒。非峻不足以破其實結耳。〔柯〕白飲和服者。甘以緩之。取其留戀於胸。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結塞。比湯以蕩之更精也。

身熱皮粟一段。使人難解。今從刪。〔汪〕不利進熱粥。利不止進冷粥者。以熱能助藥力。冷能解藥力也。〔錫〕巴豆性大熱。進熱粥者。助其熱性。以行之也。進冷粥者。制其熱勢。以止之也。俱用粥者。助胃氣也。

案本草。徐子才云。中巴豆毒者。用冷水。

外臺秘要。仲景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即本方。分兩同。方後云。若利不止者。飲冷水一杯則定。

傷寒類方曰。古法二錢五分為一分。○案此宋以降事。今以一兩為一錢。則一分為二分五釐。類方又云。半錢匕。今秤約重三分。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五下。成本。玉函。有六字。)

〔鑑〕太陽與少陽並病。故見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之證。而曰或。曰時如者。謂兩陽歸併未定之病狀也。病狀未定。不可以藥。當刺肺俞。以瀉太陽。以太陽與肺通也。當刺肝俞。以瀉少陽。以肝與膽合也。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機也。苟不如此。而發其汗。

兩陽之邪。乘燥入胃。則發譫語。設脈長大。則猶為順。可以下之。今脈不大而弦。五六日譫語不止。是土病而見木脈也。慎不可下。當刺期門。以直瀉其肝可也。〔汪〕當刺大椎第一間者。謂當刺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之間。為背部中行之穴。乃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先刺之以瀉太少並病之邪。

案金鑑。以大椎第一間為肺俞。其說原於成氏。果然則當曰第三間。又金鑑。載林瀾說云。第一間。疑即商陽。在手食指內側。此乃依有二間三間穴。而云爾者。尤屬牽強。又案後條云。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正與此條同義。

本事方曰。記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小柴胡湯。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云。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言而見鬼。復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之以為月事。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錢氏認為,寒邪積聚於胸中,寒水傷及肺臟,必然出現喘咳氣逆的症狀,因此要用苦梗來疏通。貝母入肺能解開寒邪的積聚。再用巴豆辛熱有毒的特性,如同猛將斬關奪門般,攻破胸中堅硬的寒邪積聚。這是因為只有溫熱之品才能化解水寒,只有峻猛之品才能攻破寒邪的凝結。柯氏則認為,服用白飲和劑,以其甘味緩和之性,使其停留在胸中,不使其迅速下瀉。對於寒邪已散布的,則應使其結滯消散,而溫和的湯劑比之更為精妙。

關於身熱並起粟粒疹的說明,已從原文中刪去。汪氏認為,若大便不通,則進食熱粥,因為熱能增強藥力;若大便過於通暢,則進食冷粥,因為冷能減弱藥力。皆以粥為輔,是為養護胃氣。錫氏認為,巴豆性大熱,進食熱粥能助其熱性以利其通瀉;進食冷粥則能抑制其熱勢,以止瀉。皆用粥者,皆為助益胃氣。

本草記載,徐子才說,中毒於巴豆者,應以冷水解毒。外台秘要中,仲景的桔梗白散,用於治療咳嗽胸悶,寒顫脈數,咽喉乾燥但不渴,時而咳出腥臭濁痰,久而吐膿如米粥者,即為肺癰,此方與之相同,劑量也相同。方後記載,若腹瀉不止,飲用一杯冷水即可止瀉。

傷寒類方記載,古法以二錢五分為一分,宋代以後,以一兩為一錢,則一分為二分五釐。類方又說,半錢匕,約重三分。

太陽與少陽同時患病,會出現頭項強痛,或眩暈,時而像結胸一樣,心下痞硬,應刺大椎穴(第一椎間),肺俞穴,肝俞穴,但需謹慎,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出現譫語,脈象弦細,五日內譫語不止,則應刺期門穴。

鑑氏認為,太陽與少陽同時患病,所以出現頭項強痛,或眩暈,時而像結胸一樣,心下痞硬的症狀。「或」、「時如」等詞,說明兩陽之邪互相兼雜,病情尚未確定。病情尚未確定,不可用藥,應刺肺俞穴瀉太陽經,因太陽經與肺經相通;刺肝俞穴瀉少陽經,因肝與膽經相合。故而刺針後需等待,以觀察病情變化。若不這樣做,而冒然發汗,則會加重病情。

兩陽之邪乘燥犯胃,則會出現譫語。如果脈象洪大,則屬順利,可以服用瀉下之藥。但脈象不洪大而弦細,五六日譫語不止,這是土病而見木脈,不可瀉下,應刺期門穴,直瀉肝經即可。汪氏解釋,刺大椎第一間,指的是刺大椎穴(第一椎間),位於背部正中線,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位,先刺此穴以瀉去太陽與少陽的邪氣。

金鑑中,將大椎第一間誤認為肺俞穴,此說法源於成氏,如果按照此說,則應為第三間。金鑑中,林瀾的說法,認為第一間,疑即商陽穴,位於手食指內側,此說法是依據有二間、三間穴而來的,牽強附會。後文中也記載,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直,眩暈者,應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瀉下,此與前文同義。

本事方記載,一位婦人患熱入血室,醫生不識,用補血調氣藥調理數日,反而導致血結於胸。有人建議用小柴胡湯,但認為已經太遲,不可用。最後選擇刺期門穴,婦人隨即痊癒。有人問,熱入血室為何會導致血結於胸?回答是邪氣侵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循行,若遇經期,邪氣乘虛而入血室,邪氣上犯肝經,肝受邪氣則會譫語,見鬼。邪氣再入膻中,則血結於胸。婦人平常,水應滋養木,血應滋養肝,未懷孕時,血下行為月事;懷孕時,血則蓄積養胎;產後,血則上行以分泌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