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11)
卷三 (1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唐本。云主十二水滿急痛。利膀胱大小腸。甄權云。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本方所用。皆取於此義。
古方選注曰。文蛤。取用紫斑紋者。得陰陽之氣。若黯色無紋者。餌之令人狂走赴水。
金鑑曰。文蛤。即五倍子也。○案三因方云。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識者當知之。金鑑乃襲其誤耳。
案柯氏云。文蛤一味為散。以沸湯和方寸匕。服滿五合。此等輕劑。恐難散濕熱之重邪。彌更益煩者。金匱要略云。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治微風脈緊頭痛。審症用方。則移彼方。而補入於此。而可也。其方。麻黃湯。去桂枝。加文蛤石膏薑棗。此亦大青龍之變局也。
此說頗有理。故附載此。文蛤湯。出嘔吐噦下利篇。又消渴篇。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即與本方同。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原注】一云。與三物小白散。○玉函。千金翼。無陷胸湯。及亦可服三字。作與三物小白散。金鑑云。無熱證之下。與三物小陷胸湯。當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湯四字。必是傳寫之誤。桔梗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義。
溫而能攻。與寒實之理相屬。小陷胸湯。乃性寒之品。豈可以治寒實結胸之證乎。亦可服三字。亦衍文也。柯氏。改作三白小陷胸湯。為散亦可服。案金鑑改訂為是。)
〔鑑〕結胸證。身無大熱。口不燥渴。則為無熱實證。乃寒實也。與三物白散。然此證脈必當沉緊。若脈沉遲。或證見三陰。則又非寒實結胸可比。當以枳實理中丸治之矣。〔鄭〕水寒結實在胸。則心陽被據。自非細故。用三物白散。下寒而破結。皆不得已之兵也。
總病論曰。寒實結胸。無熱症者。與三物白散。注云。小陷胸者。非也。傷寒類方曰。結胸。皆系熱陷之症。此云寒實。乃水氣寒冷所結之痰飲也。活人書云。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七字。蓋小陷胸寒劑。非無熱之所宜也。
醫方考曰。此證或由表解裡熱之時。過食冷物。故令寒實結胸。然必無熱證者為是。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玉函。作六銖。無如脂字。),貝母(三分○玉函。桔梗。貝母。各十八銖)
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冷粥一杯。千金翼注。一云。冷水一杯。身熱皮粟以下四十九字。玉函。外臺。並無。錢本。柯本。亦刪之。為是。錫駒亦同。志聰。刪病在膈上以下七十六字。)
白話文:
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討論了治療水腫、腹痛等症的藥方及使用方法。
文中提到文蛤的藥性,指出應選擇有紫斑紋的,否則可能導致不良反應。並糾正了將文蛤誤認為五倍子的說法,認為《金鑑》在此處犯了錯誤。《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文蛤湯,可用於治療口渴、頭痛等症狀,此方可根據病情調整用藥。
關於寒實結胸的治療,文中指出若無發熱症狀,則應使用三物白散(而非小陷胸湯),並詳細說明了三物白散的組成和服用方法,以及服用後不同反應的處理方式。一些醫書版本對此方有不同記載,文中也對這些差異進行了分析和解釋,認為小陷胸湯性寒,不適用於寒實結胸。最後,文中總結寒實結胸的病因,可能與表症痊癒後食用寒涼食物有關。
三物白散的組成藥物為桔梗、巴豆、貝母,並詳細說明了藥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據病情調整用藥。一些醫書版本對此方用量及後續處理方法有不同記載,文中也做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