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脈浮者,必結胸。王日休云:桂枝去芍藥湯。脈緊者,必咽痛者。王日休云:甘草湯。汪氏云:桔梗湯更妙。脈弦者,兩脅拘急者。王日休云:小柴胡加桂枝。脈細數者,頭痛未止。王日休云:當歸四逆湯。常器之云:可蔥須湯。脈沉緊者,必欲嘔。王日休云:甘草乾薑湯。

常器之云:七物黃連湯。脈沉滑者,協熱利。王日休云:白頭翁湯。脈浮滑者,必下血。芍藥甘草湯,加秦皮。常氏云:可與類要柏皮湯。汪氏云:愚以臨證用藥,亦當活變,古方不宜執也。

金鑑曰:脈促當是脈浮,始與不結胸為欲解之文義相屬;脈浮當是脈促,始與論中結胸胸滿同義;脈緊當是脈細數,脈細數當是脈緊,始合論中二經本脈。脈浮滑當是脈數滑。浮滑,是論中白虎湯證之脈;數滑,是論中下膿血之脈。細玩諸篇自知。案:金鑑所改,未知舊文果如是否。

然此條,以脈斷證,文勢略與辨平二脈相似,疑非仲景原文。柯氏刪之,可謂有所見矣。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潠:《全書》、《脈經》、《千金翼》作噀;程、錢亦同。《玉函》、《脈經》無冷字;《脈經》、《外臺》無被字;劫作卻;《玉函》、《脈經》、《外臺》無彌更二字;肉作皮。此條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條,今從張氏、周氏、柯氏及《金鑑》,分為二條。喻氏、魏氏並缺此條及白散條,可疑。)

〔汪〕病在陽者,為邪熱在表也。法當以汗解之。醫反以冷水潠之。潠者,口含水噴也;若灌之,灌,澆也,灌則更甚於潠矣。表熱被水止劫,則不得去,陽邪無出路,其煩熱必更甚於未用水之前矣。彌更益者,猶言甚之極也。水寒之氣客於皮膚,則汗孔閉,故肉上起粒如粟也。

意欲飲水不渴者,邪熱雖甚,反為水寒所制也。先與文蛤散,以解煩導水;若不瘥者,水寒與熱相搏,下傳太陽之腑,與五苓散,內以消之,外以散之,乃表裡兩解之法也。

《傷寒類方》曰:此熱結在皮膚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故欲飲而不渴。文蛤取其軟堅逐水。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一方寸匕,《成本》作一錢匕;《玉函》和下有服字,無服以下五字。)

〔方〕文蛤,即海蛤之有文理者。〔王〕文蛤,即海蛤粉也,河間、丹溪多用之,大能治痰。〔錢〕文蛤,似蛤而背有紫斑,即今吳中所食花蛤,俗誤呼為蒼蠃或昌蛾者,是也。

案:《沈括夢溪筆談》曰: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頭小一頭大,殼有花斑的便是。王氏以海蛤粉為文蛤,恐不然也。李時珍《本草附方》收此方於文蛤條,而不載於海蛤條,其意可見也。又案:文蛤、海蛤,其實無大分別。《神農本經》:海蛤主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脈浮的,一定胸部鬱結。王日休說,用桂枝去芍藥湯。脈緊的,一定咽喉痛,王日休說,用甘草湯;汪氏說,用桔梗湯更好。脈弦的,兩脅部拘緊的,王日休說,用小柴胡加桂枝湯。脈細數的,頭痛還沒止的,王日休說,用當歸四逆湯;常器之說,可以用蔥鬚湯。脈沉緊的,一定想嘔吐,王日休說,用甘草乾薑湯;常器之說,用七物黃連湯。脈沉滑的,伴隨發熱腹瀉,王日休說,用白頭翁湯。脈浮滑的,一定會下血,用芍藥甘草湯加秦皮;常氏說,可以用類要柏皮湯;汪氏說,我認為臨床用藥應該靈活變通,古方不應死板拘泥。

《金鑑》說:脈促應該就是脈浮,這與「不結胸」的論述意思相連貫;脈浮應該就是脈促,這與論述中「結胸」、「胸滿」的意思相同;脈緊應該就是脈細數,脈細數應該就是脈緊,這與論述中兩經的本脈相符;脈浮滑應該就是脈數滑,浮滑是論述中白虎湯證的脈象,數滑是論述中下膿血的脈象。仔細研讀各篇章自然明白。 《金鑑》所修改的內容,不知舊文是否確實如此。

然而這一段,以脈診斷證候,文風與辨別平脈相類似,懷疑不是仲景原文,柯氏刪除了它,可見其見解。

疾病在陽明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反用冷水噴灑或灌注,熱邪被阻擋而無法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不渴,服用文蛤散;如果還是不好,就用五苓散。(潠,全書、脈經、千金翼作噀;程、錢也相同;玉函、脈經無「冷」字;脈經、外臺無「被」字;劫,玉函、脈經、外臺作卻;無「彌更」二字;肉,作皮。此段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段,今從張氏、周氏、柯氏及金鑑分為兩段,喻氏、魏氏均缺此段及白散段,令人懷疑。)

〔汪氏注〕疾病在陽明者,是邪熱在表的意思。方法應該用發汗治療,醫生卻反用冷水噴灑。噴灑,就是含水噴射的意思;如果灌注,灌注比噴灑更嚴重。表熱被水阻擋,就不能排出,陽邪無處可去,煩熱一定會比沒用水之前更嚴重。「彌更益」就是指非常嚴重的意思。水寒之氣入侵皮膚,汗孔閉塞,所以皮膚上會起像粟米一樣的小粒。

想喝水卻不渴,是因為邪熱雖重,卻被水寒所抑制。先服用文蛤散,來解煩熱、利導水分;如果還是不好,水寒與熱邪相搏,下傳到太陽腑臟,就用五苓散,內在消解,外在疏散,是表裡雙解的方法。

《傷寒類方》說:這種熱邪結聚在皮膚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所以想喝水卻不渴。文蛤能軟堅散結,利水消腫。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以上一味,研成細末。用沸水調和,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水五合。(一方寸匕,成本作一錢匕;玉函,和下有「服」字,無「服以下五字」)

〔方劑注〕文蛤,就是有紋理的海蛤。〔王氏注〕文蛤,就是海蛤粉。河間丹溪常用它,非常能治療痰飲。〔錢氏注〕文蛤,像蛤蜊但背部有紫斑,就是現在吳地人吃的花蛤,俗稱蒼蠃或昌蛾。

按沈括《夢溪筆談》說:文蛤,就是現在吳地人吃的花蛤,形狀一邊大一邊小,貝殼上有花斑的就是。王氏認為海蛤粉就是文蛤,恐怕不對。李時珍《本草綱目》附方,將此方收錄在文蛤條下,而不在海蛤條下,其用意可見。又按,文蛤、海蛤,其實沒有多大區別。《神農本草經》說,海蛤主治咳嗽、逆氣、喘息、煩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