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而反下之。若利隨下止,則陷入之邪,不得乘勢下走,必硬結於胸中矣。若三日下之而利未止者,第四日復下之,則已誤再誤。有不至中氣不守、胃氣下陷、以虛協熱而下利者乎?此所以重以為戒也。

桂枝人參湯症,誤下而利下不止,故因虛寒而成痞硬。此條誤下利止,亦因虛寒而成結胸。均屬太陽未解之證。一痞一結,似有虛實之殊。然脈微弱而本有寒分者,其可竟以實熱待之耶?協熱二字,當與桂枝人參湯條不甚相遠也。

案:寒分。汪氏云:痰飲也。以痰飲本寒,故曰寒分。然分字不成義,當從外臺而作久寒,或依玉函等,刪之亦得。

協熱之協:成本作協並挾同。成注作挾熱利。程氏云:裡寒夾表熱而下利,是曰協熱,是也。況玉函等作挾,可為確證矣。方氏云:協,互相和同之謂。後世注家多宗其說,不可從矣。

案:此條結胸證,乃屬虛寒。常器之云:可增損理中丸。方出外臺天行病,即理中丸加栝蔞根、枳實、茯苓、牡蠣。云治下後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結於胸中,乃於此條症為切當矣。

協熱利:成氏而降,皆云邪熱下攻腸胃,為熱利。常氏主以白頭翁湯。而此條曰脈微弱,曰有寒分,豈是熱利耶?錢氏注,似於經旨不相戾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原注】一作縱)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玉函、脈經、脈上,並有其字。協作挾。)

[钱]此條詳言誤下之脈證,以盡其變。誤下之後脈促,即不能盛於上而為喘汗,亦不至陷於內而為結胸。脈雖促而陽分之邪,已自不能為患,是邪勢將衰,故為欲解。此誤下之僥倖者也。若脈仍浮者,可見表邪甚盛,不為下衰,將必乘誤下之裡虛,陷入上焦清陽之分,而為結胸矣。

若脈見緊者,則下後下焦之虛陽,為少陰之陰寒所逼,循經上衝,必作咽痛也。脈弦者,邪傳少陽。經云: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少陽之脈循脅,故云必兩脅拘急也。脈細數者:細則為虛,數則為熱。下後虛陽上奔,故頭痛未止。若脈見沉緊,則為下後陽虛,致下焦陰邪上逆而嘔也。

沉為在裡,沉主下焦;滑為陽動,滑主裡實。誤下之後沉滑,熱在裡而仍挾表。水穀下趨,隨其誤下之勢,必為脅熱下利也。若脈浮滑,陽邪止在陽分,而邪熱下走,擾動其血,故必下血也。

[鑑]咽痛:少陰寒熱俱有之證也。咽乾腫痛者為熱;不乾不腫而痛者為寒。故少陰論中有甘橘湯、通脈四逆湯二治法也。

[錫]不曰必頭痛,而曰頭痛未止者,以見太陽原有之頭痛,因脈細數而未止也。

[程]據脈見證,各著一必字,見勢所必然。考其源頭,總在太陽病下之而來。故雖有已成壞病、未成壞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據脈治脈、據證治證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誤用下法,若瀉下後大便順利停止,則邪氣無法順勢下行,必定會阻塞於胸中。若瀉下三日,大便仍未停止,第四日又再次瀉下,則已犯下兩次錯誤,恐怕會導致中氣不足,胃氣下陷,因虛弱而伴隨發熱,出現腹瀉。所以這點必須嚴加警惕。服用桂枝人參湯的病人,因誤用下法而腹瀉不止,導致虛寒而形成痞塊堅硬,這也是因誤用下法導致腹瀉停止,因虛寒而形成胸部結塊,都屬於太陽病症未解的情況。痞塊與結塊雖然看似虛實有所不同,但脈象微弱且原本就有寒症的人,難道還能用實熱的方法來治療嗎?「協熱」二字,與桂枝人參湯的病症描述相差無幾。

關於「寒分」,汪氏認為是痰飲,因痰飲本屬寒性,故稱「寒分」。但「分」字意義不明,應參考《外臺秘要》改為「久寒」,或依據《玉函》等書,將其刪除也可以。關於「協熱」中的「協」,原本寫作「協並挾同」,成氏注釋作「挾熱利」,程氏認為是裡寒夾雜表熱而腹瀉,稱為「協熱」,此說甚是。況且《玉函》等書都寫作「挾」,可作為確切的證據。方氏認為「協」是互相調和的意思,後世的注釋家大多遵從他的說法,但這是不正確的。

此條結胸證,屬於虛寒。常器認為可以增減理中丸,此方出自《外臺秘要》天行病篇,就是理中丸加栝蔞根、枳實、茯苓、牡蠣,用於治療瀉下後陽氣逆亂,氣機失調,邪氣又上攻,阻塞於胸中,這對於此條病症非常合適。「協熱利」,成氏及其後輩都認為是邪熱下攻腸胃,導致熱性腹瀉。常氏主張用白頭翁湯治療,但此條提到脈象微弱,有寒症,怎麼可能是熱性腹瀉呢?錢氏的注釋,似乎與經文旨意並不相違背。

太陽病瀉下,脈象促數(或作縱),沒有結胸,這是將要痊癒的跡象。脈象浮者,必定結胸;脈象緊者,必定咽喉疼痛;脈象弦者,必定兩脅拘急;脈象細數者,頭痛尚未停止;脈象沉緊者,必定想嘔吐;脈象沉滑者,必定是協熱而腹瀉;脈象浮滑者,必定會下血。(《玉函》、《脈經》、《脈上》都有「協」作「挾」的記載。)

這段詳細說明了誤用下法後的脈象和症狀,並涵蓋各種變化。誤用下法後脈象促數,就不能上盛而出現喘息汗出,也不會下陷而形成結胸。雖然脈象促數,但陽邪已不再作祟,邪氣將要衰減,這是誤用下法後幸運的情況。如果脈象仍然浮,可見表邪仍然很盛,沒有衰減,將會趁著瀉下後裡虛的機會,入侵上焦清陽部位而形成結胸。

如果脈象緊,則瀉下後下焦的虛陽被少陰的陰寒所逼迫,沿經脈上衝,必定會出現咽喉疼痛。脈象弦,則邪氣傳到了少陽,經書說:「寸口脈和尺脈都弦,是少陽受病。」少陽的經脈循行於兩脅,所以說必定兩脅拘急。脈象細數,細則為虛,數則為熱,瀉下後虛陽上衝,所以頭痛尚未停止。如果脈象沉緊,則為瀉下後陽氣虛弱,導致下焦陰邪上逆而嘔吐。

沉脈表示病邪在裡,沉脈主在下焦;滑脈表示陽氣亢盛,滑脈主在裡實。誤用下法後脈象沉滑,熱邪在裡而仍然夾雜表邪,水谷下行,順著誤用下法的趨勢,必定會出現脅痛和腹瀉。如果脈象浮滑,則陽邪只在上焦,而邪熱下走,擾動血液,所以必定會下血。咽喉疼痛,少陰寒熱都有這種症狀。咽喉乾燥腫痛者為熱,不乾不腫而疼痛者為寒,所以《少陰病論》中有甘橘湯、通脈四逆湯兩種治療方法。不說「必定頭痛」,而說「頭痛尚未停止」,是說明太陽病原本就有的頭痛,因為脈象細數而未停止。根據脈象和症狀,都用了一個「必定」字,說明這是必然的趨勢。追溯其根源,都來自太陽病瀉下之後。所以即使已有成形的疾病和尚未成形的疾病之分,都應該用活法治療,不能根據脈象治脈象,根據症狀治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