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劑雖大而用實小也,和之以白蜜。藥雖峻而佐則緩也,豈如承氣陷胸湯之人,行十里二十里之迅速哉!

吳氏曰:凡云丸者,皆大彈丸,煮化而和滓服之也。後抵當丸、理中丸同。凡云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桐子准之。(案出本草序例。)

千金方秘澀門,本方不用甘遂,蜜丸如梧子大,服七丸,名練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難。肘後方,名承氣丸。龐氏總病論曰:虛弱家,不耐大陷胸湯,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喻〕胸既結矣,本當下以開其結,然脈浮大,則表邪未盡,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也,所以主死,此見一誤不堪再誤也。

張兼善曰:脈浮大,心下雖結,其表邪尚多,未全結也,若輒下之,重虛其里,外邪復聚,而必死矣。柴胡加桂枝幹薑湯,以和解之。

案汪氏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增損理中丸,如未效,用黃連、巴豆,搗如泥,封臍上,灼艾灸熱漸效。此蓋臟結治法,恐與此條證,不相涉也。汪氏以為不可用,是矣。

案方氏、錢氏、程氏,以大為虛脈,恐非是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玉函,煩,作而。)

〔喻〕亦字承上。〔成〕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煩躁者,正氣散亂也,邪氣勝正,病者必死。〔程〕此時下之則死,不下亦死,唯從前失下,至於如此,須玩一悉字。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原注】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膈內拒痛,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頭痛即眩。客氣,外臺,作客熱。余處,玉函、脈經,作其餘。全書,脫處字。劑,脈經、千金翼,作齊。黃下,成本,有也字。袁表沈際飛本脈經,有屬柴胡梔子湯六字。

金鑑云:數則為虛句,疑是衍文,是也。心下因硬,程本,作心中因硬,非也。)

〔成〕動數,皆陽脈也,當責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謂之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則不惡寒。此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當發其汗,醫反下之,虛其胃氣,表邪乘虛則陷。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氣內陷,動數之脈,所以變遲,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上焦陽結,脈不得而沉也。客氣者,外邪乘胃中空虛入里,結於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氣動膈也。《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短氣躁煩,心中懊憹,皆邪熱為實,陽氣內陷,氣不得通於膈,壅於心下,為硬滿而痛,成結胸也,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

白話文:

劑量雖大,實際作用卻很小。用白蜜調和,藥性雖峻猛,但輔藥卻溫和緩慢。哪能像服用承氣湯、陷胸湯的人,行走十里二十里那麼迅速呢?

吳氏說:凡是叫做丸藥的,都是大彈丸,煮化後和渣一起服用。後世的抵當丸、理中丸也是如此。凡是稱為彈丸或雞子黃的藥丸,都以四十個梧桐子為標準。(按:出自《本草序例》)

《千金方》秘澀門中,本方不用甘遂,蜜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服用七丸,名為練中丸,主治宿食不消、大便秘結。《肘後方》則稱為承氣丸。龐氏《總病論》說:體質虛弱的人,不能耐受大陷胸湯,就用大陷胸丸來攻下。

結胸證,如果脈象浮大,不可攻下,攻下則會死亡。

(比喻)胸中已結塊,本應攻下以疏通,但脈象浮大,說明表邪未盡,此時攻下,反而會使結塊加重,所以會導致死亡。這說明一次錯誤,不容再犯錯誤。

張兼善說:脈象浮大,心下雖然結塊,但表邪還很多,尚未完全結實。如果貿然攻下,會加重裏面的虛弱,外邪又會聚集,必然會死亡。應該用柴胡加桂枝幹薑湯來調和解表。

汪氏引述《補亡論》常器的話說,可以增減理中丸的藥量。如果無效,就用黃連、巴豆搗成泥,敷在肚臍上,用艾灸炙熱,漸漸就會好轉。這大概是治療臟腑結塊的方法,恐怕與這條證候不相干,汪氏認為不可使用,這是對的。

方氏、錢氏、程氏認為浮大為虛脈,恐怕是不對的。

結胸證症狀全部出現,煩躁不安的也會死亡。(《玉函》中,「煩」作「煩躁」)

(比喻)「亦」字承接上文,「結胸證悉具」,邪氣已深入,煩躁不安,說明正氣散亂,邪氣勝過正氣,病人必然死亡。此時攻下則死,不攻下也死,只是因為先前沒有攻下,才導致如此嚴重。必須仔細體會「悉」字的意思。

太陽病,脈象浮而有力且頻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有力則為痛,頻數則為虛。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惡寒,說明表邪未解。醫生反而攻下,脈象由有力且頻數變為遲緩,膈肌處拒按疼痛。(【原注】一種說法是:頭痛即眩暈。)胃中空虛,外邪影響膈肌,出現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此硬結,就形成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

如果不形成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液沿著頸部流回,小便不利,身體必然發黃。(膈肌處拒按疼痛,《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頭痛即眩暈」,外邪,《外臺》作「客熱」,其他部位,《玉函》、《脈經》作「其餘」,《全書》脫漏「處」字,「沿著」,《脈經》、《千金翼》作「齊」,「發黃」之下,《成本》有「也」字,袁表、沈際飛版本的《脈經》有「屬柴胡梔子湯」六個字。

《金鑑》說:「頻數則為虛」一句,懷疑是贅文,這是對的。「心下因此硬結」,程本作「心中因此硬結」,是不對的。)

(程氏注)有力且頻數,都是陽脈,應該責怪邪氣在表。睡覺時出汗,叫做盜汗,邪氣在半表半裏,所以不惡寒。這次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惡寒,說明表邪未解,應該發汗,醫生反而攻下,傷了胃氣,表邪乘虛而入,邪氣在表則見陽脈,邪氣在裏則見陰脈,邪氣內陷,有力且頻數的脈象,所以變為遲緩,而浮脈卻沒有改變,

是因為邪氣結於胸中,上焦陽氣鬱結,脈象不能下沉。外邪乘虛而入胃中,結於胸膈,膈肌處拒按疼痛,是外邪影響膈肌。 《金匱要略》說:短氣不足以呼吸,是實證。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都是邪熱為實,陽氣內陷,氣機不通於膈肌,壅塞於心下,形成硬滿疼痛,形成結胸,用大陷胸湯攻下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