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結胸。是陽邪之陷。尚有陽症見於外。故脈雖沉緊。有可下之理。臟結。是積漸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已竭也。外無煩躁潮熱之陽。舌無黃黑芒刺之苔。雖有硬滿之症。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輩溫之。尚有可生之義。

案臟結。補亡論。王朝奉刺關元穴。非也。汪氏云。宜用艾灸之。蘊要曰。灸氣海關元穴。宜人參三白湯。加乾薑。寒甚者加附子。全生集曰。灸關元。與茱萸四逆加附子湯。以上宜撰用。準繩曰。王朝奉服小柴胡湯。其已云不往來寒熱。何用小柴胡湯。是甚謬矣。金鑑。程知云。

經於臟結白苔滑者。只言難治。未嘗言不可治也。只言臟結無熱。舌苔滑者。不可攻。未嘗言臟結有熱。舌苔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之證。必有和解其熱。溫散其寒之法。俾內邪潛消。外邪漸解者。斯則良工之苦心乎。○汪氏云。臟結本無可下之證。

成注云。於法當下者。誤。集註。潘氏曰。案文義。若臟結有陽證。亦屬可攻。此說亦恐不必矣。○案反字。對結胸煩躁而言。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原注】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成本。痞下。無也字。玉函同。病上。冠夫字。下而反下之。千金翼。作而反汗之。痞。巢源。作否。)

〔成〕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而反下之。則表中陽邪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陰入里。結於心下為痞。〔錢〕發於陽者。邪在陽經之謂也。發於陰者。邪在陰經之謂也。反下之者。不當下而下也。兩反下之。其義迥別。一則以表邪未解。

而曰反下。一則以始終不可下。而曰反下也。因者。因誤下之虛也。結胸則言熱入者。以發熱惡寒。表邪未解。誤下則熱邪乘虛陷入。而為結胸。以熱邪實於裡。故以大小陷胸攻之。痞不言熱入者。蓋陰病本屬無陽。一誤下之。則陽氣愈虛。陰邪愈盛。客氣上逆。即因之而為痞硬。

如甘草半夏生薑三瀉心湯證是也。末句但言下早為結胸之故。而不及痞者。以邪在陽經而未解。邪猶在表。若早下之。則裡虛而邪熱陷入。致成結胸。若表邪已解而下之。自無變逆之患。故以下早為嫌。至於邪入陰經之證。本無可下之理。陰經雖有急下之條。亦皆由熱邪傳裡。

非陰經本病也。除此以外。其可反下之乎。〔程〕發於陽者。從發熱惡寒而來。否則熱多寒少者。下則表熱陷入。為膻中之陽所格。兩陽相搏。是為結胸。結胸為實邪。發於陰者。從無熱惡寒而來。否亦寒多熱少者。下則虛邪上逆。亦為膻中之陽所拒。陰陽互結。是為痞。痞為虛邪。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結胸是陽邪入侵內部,但體表仍有陽證表現,所以脈象雖然沉緊,仍有下法的可能。臟結則是由於積聚漸漸凝結而成的陰證,是五臟陽氣已衰竭的表現。體表沒有煩躁潮熱等陽證,舌苔也沒有黃黑芒刺等現象,即使有腹部堅硬脹滿的症狀,也應謹慎,不可攻伐,應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補之方,仍有恢復的希望。

關於臟結的治療,補亡論中記載王朝奉用針刺關元穴,這是錯誤的。汪氏認為宜用艾灸,蘊要則說要灸氣海、關元穴,並服用人參三白湯,加乾薑,寒邪甚者再加附子。全生集則提到灸關元穴,並服用茱萸四逆加附子湯。以上方法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應用。準繩中記載王朝奉服用小柴胡湯,但如果病人已經沒有寒熱往來之症,為何還要服用小柴胡湯呢?這顯然是錯誤的。金鑑中程知云提到,經文中關於臟結伴有白苔滑膩的病人,只說難治,並沒有說不可治;只說臟結沒有熱症,舌苔滑膩的病人不可攻伐,並沒有說臟結有熱症,舌苔不滑的病人也可攻伐。其用意可能是,如果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的症狀,就必須有溫和解熱、溫散寒邪的方法,使內邪逐漸消除,外邪漸漸解除,這才是良醫的苦心。汪氏認為臟結本不應下法。

成氏注釋說,按照法度,應當下法的說法是錯誤的。集註中潘氏說,如果臟結伴有陽證,也屬於可以攻伐的範疇,但這個說法也未必正確。反下二字,是針對結胸伴有煩躁而言。

疾病發病於陽,而反用下法,熱邪入侵而導致結胸;疾病發病於陰,而反用下法,則導致痞證。造成結胸的原因是下法過早所致。

成氏說,發熱惡寒者,是發病於陽;而反用下法,則表層的陽邪入裡,結於胸中而為結胸。沒有發熱惡寒者,是發病於陰;而反用下法,則表層的陰邪入裡,結於心下而為痞證。錢氏說,發病於陽是指邪氣在陽經;發病於陰是指邪氣在陰經;反下是指不應該下法而用了下法。兩種反下,其意義迥然不同,一種是因為表邪未解而用下法;一種是始終不應該下法而用了下法。因是指因為誤用下法而導致虛弱。結胸是說熱邪入侵,因為發熱惡寒,表邪未解,誤用下法,則熱邪乘虛而入,而造成結胸。由於熱邪實於裡,所以用大小陷胸湯攻之。痞證則不說熱邪入侵,因為陰病本就沒有陽氣,一誤用下法,則陽氣更虛,陰邪更盛,客邪上逆,因而導致痞硬,如同甘草半夏生薑三瀉心湯證一樣。最後一句只說下法過早導致結胸,而沒有提到痞證,是因為邪氣在陽經而未解,邪氣仍在表層,如果過早下法,則裡虛而邪熱入侵,導致結胸。如果表邪已解而下法,則不會有變證的危險,所以以下法過早為嫌。至於邪氣入侵陰經的證候,本就沒有下法的道理。陰經雖然有急下法的條文,也是由於熱邪傳入裡,而不是陰經本身的病證。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情況可以反下法呢?

程氏說,發病於陽,是從發熱惡寒而來;如果不是熱多寒少,下法則表熱陷入,為膻中之陽所阻,兩陽相搏,就是結胸。結胸為實邪。發病於陰,是從沒有發熱惡寒而來;如果不是寒多熱少,下法則虛邪上逆,也為膻中之陽所阻,陰陽互相阻礙,就是痞證。痞證為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