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玉函。作其脈寸口浮。關上自沉。時時下利云云。作時小便不利。陽脈浮。關上細沉而緊。張錫駒本。胎。作苔。)
〔汪〕此言結胸病狀與臟結。雖相似而各別。夫結胸臟結。何以云太陽病。以二者皆太陽病誤下所致也。蓋結胸病。始因誤下。而傷其上焦之陽。陽氣既傷。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上結於胸。按之則痛者。胸中實也。寸浮關沉者。邪氣相結。而為實之診也。若臟結病。則不然。
其始亦因誤下。而傷其中焦之陰。陰血既傷。則風寒之邪。亦乘虛而入。內結於臟。狀如結胸者。以臟氣不平。逆於心下故也。飲食如故者。胸無邪阻。而胃中空也。時時下利者。臟虛邪結。不能運化。胃中之水穀。不泌別不分清。因偏滲於大腸。而作利也。寸浮關沉者。結胸脈也。
今診關脈。兼得小細緊者。則是臟虛。而風寒之邪內結可知。舌上白苔者。經云。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今者苔滑。則是舌濕潤而冷也。此係誤下太過。而變成臟寒之證。故難治也。按結胸證。其人本胃中挾食。下之太早。則食不能去。外邪反入。結於胸中。以故按之則痛。
不能飲食。臟結證。其人胃中本無食。下之太過。則臟虛邪入。冷積於腸。所以狀如結胸。按之不痛。能飲食。時下利。舌上苔滑。此非真寒證。乃過下之誤也。〔魏〕人知仲景辨結胸非臟結為論。不知仲景正謂臟結與痞有相類。而與結胸實不同耳。蓋結胸者。陽邪也。痞與臟結。
陰邪也。痞則尚有陽浮於上。臟結則上下俱無陽獨陰矣。陰氣內滿。四逆湯證之對也。
金鑑曰。案此條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句。前人舊注。皆單指臟結而言。未見明晰。誤人不少。蓋舌苔白滑。即結胸證具。亦是假實。舌苔干黃。雖臟結證具。每伏真熱。臟結陰邪。白滑為順。尚可溫散。結胸陽邪。見此為逆。不堪攻下。故為難治。由此可知。著書立論。必須躬親體驗。
真知灼見。方有濟於用。若徒就紙上陳言。牽強附會。又何異案圖索驥耶。○案金鑑此說。未知於經旨如何。然繫於實驗。故附於此。
案汪注。結胸傷上焦之陽氣。臟結傷中焦之陰氣。於理未允。
案胎。錫駒作苔。原於龐氏總病論。知是胎本苔字。從肉作胎。與胚胎之胎。義自別。又聖惠方。載本經文。亦並作苔。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原注】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不往來寒熱。脈經。作寒而不熱。苔滑。巢源。作不胎。龐氏。胎。作苔。錫駒同。)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問答中討論了結胸和臟結兩種病症的症狀和區別。結胸按壓疼痛,寸脈浮,關脈沉;臟結則與結胸症狀相似,但飲食如常,時而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舌苔白滑者難治。
汪氏註解認為,結胸和臟結雖然症狀相似,卻因病機不同而有所區別。二者皆因誤下導致太陽病。結胸是因誤下傷及上焦陽氣,風寒乘虛而入,在上焦凝聚,按之則痛,寸脈浮,關脈沉,是邪氣凝聚的表現。臟結則因誤下傷及中焦陰氣,風寒乘虛而入,內結於臟腑,故症狀類似結胸,飲食如常是因為胃中空虛,時而腹瀉是因臟虛邪結,水穀不能正常運化,滲入大腸所致,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顯示臟虛和邪氣內結。舌苔白滑濕潤且冷,是誤下過度導致臟寒的表現,故難治。結胸多因胃中積食,下之過早,食未排出,外邪入侵而致;臟結則因胃中無食,下之過度,導致臟虛,邪氣入侵,寒邪積聚於腸,故能飲食,時而腹瀉,舌苔白滑,這並非真正的寒證,而是過度下瀉所致。
魏氏認為,仲景辨別結胸與臟結,並非認為二者完全不同,而是認為臟結與痞證相似,與結胸不同。結胸屬陽邪,痞與臟結屬陰邪,痞尚有陽氣浮於上,而臟結則上下俱無陽氣,只有陰邪內滿,是四逆湯的病機。
金鑑指出,舌苔白滑難治,不單指臟結,結胸亦可見此症狀,屬假實,舌苔乾黃則可能為真熱。臟結屬陰邪,白滑屬順,尚可溫散;結胸屬陽邪,白滑則屬逆,不可攻下,故難治。強調臨床經驗的重要性。
汪氏註解中認為結胸傷上焦陽氣,臟結傷中焦陰氣的觀點,尚有待商榷。文中還討論了「胎」字的寫法,認為「胎」字應作「苔」字。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病人反而平靜,舌苔白滑者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