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吳遵程方注云:從前附子,皆野生。大者極是難得,重半兩者即少,不若今時之種附子,重一兩外也。近世用二三錢一劑,即與仲景時二三枚分三劑相等耳。

醫經會解云:陰毒心硬肢冷,加麝香、皂莢,俱用少許。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半夏、生薑。嘔吐不止,加半夏、生薑汁。瀉不止,加白朮、人參、黃耆、茯苓、開麻。

名醫類案云:郭雍治一人,盛年恃健不善養,因極飲冷酒食,內外有所感。初得疾,即便身涼自利,手足厥,額上冷汗不止,遍身痛,呻吟不絕,偃臥不能轉側,心神俱無昏憒,不恍惚。請醫視之,治不力。言曰:「此證甚重,而病人甚靜,殊不昏憒。身重不能起,自汗自利,四肢厥,此陰證無疑也。又遍身痛,不知處所,出則身如被杖,陰毒證也。當急治之。」醫言謬悠不可聽。郭令服四逆湯,灸關元及三陰交,未知。加服九鍊金液丹,利厥汗證少止。稍緩藥艾,則諸證復出,再急灸治。如此進退者三,凡三日兩夜,灸千餘壯,服金液丹亦千餘粒,四逆湯一二斗,方能住灸湯藥。陽氣雖復,而汗不出,證復如太陽病。未敢服藥,以待汗二三日。復大煩躁飲水,次則譫語斑出,熱甚無可奈何,復與調胃承氣湯,得利大汗而解。陰陽反覆,有如此者。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此則可下證具,非小煩躁而已,故不同也。

問曰:「證象陽旦,案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 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玉函:無「師曰」之「曰」,「此」作「之」,「為」字上並有「即」字;「參」作「於」,無「重」字;「成本」為「上」,並有「則」字;「病形」作「病證」;「躁」作「燥」。)

〔成〕陽旦,桂枝湯別名也。 〔程〕此條,即上條註腳,借問答以申明其義也。「證象陽旦」句,應前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一段。「案法治之」句,應前條「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一段。「而增劇,至拘急而譫語」句,應前條「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一段。「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脛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句,應前條「已用甘草湯,並調胃承氣湯」一段。「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數句,發明以補出前證病源,及用桂枝之誤。

白話文:

吳遵程在方劑註解中提到,過去的附子都是野生,大的非常難得,半兩重的就已經算是少了,不像現在種植的附子,一兩以上很常見。現代用藥,一劑用二三錢,相當於仲景時代的二三枚分三次服用。

《醫經會解》記載,若遇陰毒、心硬、肢冷,可加少許麝香、皂莢;若嘔吐涎沫,或小腹疼痛,可加鹽炒吳茱萸、半夏、生薑;若嘔吐不止,加半夏、生薑汁;若瀉不止,加白朮、人參、黃耆、茯苓、開麻。

《名醫類案》記載,郭雍治療一位年輕力壯卻不注重保養的人,因過量飲用冰鎮酒水和生冷食物,導致內外受邪。發病初期,即出現畏寒、腹瀉、四肢厥冷、額頭冷汗不止、全身疼痛、呻吟不止、臥床不起、不能翻身等症狀,但神志卻清醒,沒有昏迷或神志恍惚。先前治療無效,醫生認為病情嚴重,但病人卻很安靜,沒有昏迷,只是身體沉重,無法起身,自汗自利,四肢厥冷,這是典型的陰證。全身疼痛,位置不定,感覺像被打了一樣,這是陰毒的表現,應立即治療。郭雍認為之前的診斷錯誤,於是讓病人服用四逆湯,並灸關元穴和三陰交穴,還加服九鍊金液丹。厥冷汗少許止住,病情稍緩後,減輕藥物和艾灸,結果諸症又復發,再次加強艾灸治療。如此反覆三次,三天兩夜,艾灸一千多壯,服用金液丹也一千多粒,直到服用一二斗四逆湯才控制住病情。陽氣雖恢復,但汗不出,症狀又像太陽病,不敢用藥,等待出汗二三日後,病人又出現煩躁、飲水、譫語、斑疹,高燒不退,無可奈何之下,再給予調胃承氣湯,大便通暢,大汗淋漓而痊癒。陰陽反覆如此,之前提到煩躁不能用寒涼藥,這次卻可以用下法,因為這是符合下法證候的嚴重煩躁,而非一般的輕微煩躁,所以處理方法不同。

有人問道:症狀如同陽旦證,按此方法治療,病情卻加重,出現厥逆、咽喉乾燥、兩脛拘急、譫語等症狀。老師說,半夜手腳應該溫暖,兩腿應該伸直。結果正如老師所言,請問您是如何知道的?答曰:寸口脈浮大,浮主風,大主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急,此證狀類似桂枝證,因此加入附子溫經,增加桂枝以助發汗,因為是陽氣不足所致。厥逆、咽喉乾燥、煩躁,是陽明經氣鬱結於內,譫語煩亂,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恢復,兩足溫熱,脛部仍微拘急,再服用芍藥甘草湯,於是脛部伸直,用承氣湯使其大便略溏,譫語即止,因此知道此病可治癒。

(註釋:陽旦,是桂枝湯的別名;此條是對上一條的註解,借用問答形式來闡明其義;「證象陽旦」一句,應對前文「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一段;「案法治之」一句,應對前文「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一段;「而增劇,至拘急而譫語」一句,應對前文「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一段;「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脛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一句,應對前文「已用甘草湯,並調胃承氣湯」一段;「答曰寸口脈浮而大……亡陽故也」數句,闡明了補救前證病因及使用桂枝錯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