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22)
卷一 (22)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陰陽雖復。其有胃燥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以和其胃。重發汗為亡陽。加燒針則損陰。內經曰。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流行。重發汗復燒針。是陰陽之氣大虛。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鑑〕是當與桂枝增桂加附子湯。以溫經止汗。今反與桂枝湯。攻發其表。此大誤也。
〔汪〕脈浮自汗出。小便數者。陽虛氣不收攝也。心煩者。真陽虛脫。其氣浮游而上走也。咽中干煩躁者。誤汗損陽。津液耗竭。陽虛煩躁。作假熱之象也。吐逆者。陰寒氣盛而拒膈也。〔程〕脈浮自汗出。雖似桂枝證。而頭項不痛。知陽神自歉於上部。陽明內結。得之自汗出小便數上。
蓋津液外越。而下部之陰分。更無陽以化氣也。故陽回而結未破。不妨少從胃實例。一去其胃燥。〔鑑〕若重發汗者。謂不止誤服桂枝湯。而更誤服麻黃湯也。或復加燒針。劫取其汗。以致亡陽證具。則又非甘草乾薑湯所能治。故又當與四逆湯。以急救其陽也。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玉函。甘草二兩。成本。乾薑下。有炮字。玉函。成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玉函。無白字。),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玉函。成本。味下。有㕮咀二字。成本。五合。作半。服下。有之字。)
〔柯〕仲景回陽。每用附子。此用乾薑甘草者。正以見陽明之治法。夫太陽少陰。所謂亡陽者。先天之元陽也。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從陰引陽也。陽明所謂亡陽者。後天胃脘之陽也。取甘草乾姜以回之。從乎亡也。蓋桂枝之性辛散。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藥。尚能亡陽。
乾薑之味苦辛。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陽。然先天太少之陽不易回。回則諸證悉解。後天陽明之陽雖易回。既回而前證仍在。變證又起。故更作芍藥甘草湯繼之。蓋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
其腳即伸。此亦用陰和陽法也。甘草乾薑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減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取其攻表。
胡遵程方注云。甘草乾薑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於發散。或寒藥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朮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畏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仍屬四逆湯。
芍藥甘草湯。此即桂枝湯。去桂枝薑棗也。甘酸合用。專治營中之虛熱。其陰虛陽乘。至夜發熱。血虛筋攣。頭面赤熱。過汗傷陰。發熱不止。或誤用辛熱。擾其營血。不受補益者。並宜用之。真血虛挾熱之神方也。
白話文:
陰陽雖已恢復,但仍有胃燥神志不清的情況,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讓大便略微稀溏,以調理胃氣。再次大量發汗會耗損陽氣,再加用燒針則會損傷陰氣。《內經》說,如果營氣虛弱,再用燒針,血液就無法正常運行。如果重複發汗和燒針,就會導致陰陽之氣嚴重虛弱,此時應該服用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但實際上應該服用桂枝加大劑量桂枝和附子湯,溫通經脈,止住汗出,現在反而用桂枝湯來攻發表邪,這是很大的錯誤。
脈象浮弱,自汗,小便頻數,是陽氣虛弱,氣機不能收斂的表現;心煩則是真陽虛脫,陽氣浮動上浮的現象;咽喉乾燥煩躁,是因發汗過度損傷陽氣,津液耗竭,陽氣虛弱而表現出的虛假熱象;嘔吐則是陰寒之氣盛而阻礙食道所致。脈象浮弱,自汗,雖然看似桂枝湯的證候,但頭項卻不痛,可知陽氣不足始於上部,陽明經有內熱阻塞,因自汗、小便頻數而誘發此病。
這是因為津液外洩,而下焦的陰液更缺乏陽氣的溫煦化生,所以陽氣回歸卻仍有阻塞未解,不妨少量服用針對胃實的藥物,先去除胃燥。如果再次大量發汗,不僅是誤服桂枝湯,更是誤服麻黃湯,甚至還加用燒針,強行逼出汗液,導致亡陽的證候出現,那就不是甘草乾薑湯所能治療的了,此時應當服用四逆湯,緊急搶救陽氣。
甘草乾薑湯組成:
甘草(四兩,炙甘草),乾薑(二兩)
芍藥甘草湯組成:
白芍藥(四兩),炙甘草(四兩)
仲景治療回陽,常用附子,而此方用乾薑甘草,正是說明陽明經的治療方法。太陽少陰經所謂的亡陽,指的是先天之元陽,所以必須用下行的附子來回陽,從陰引陽;陽明經所謂的亡陽,是後天胃脘之陽,用甘草乾薑來回陽,從其虛弱的部位入手。因為桂枝性辛散,運行而不守,即使佐以芍藥,仍然可能耗損陽氣。
乾薑味苦辛,守而不散,所以以甘草為君藥,就能回陽。然而先天之陽氣不足不易回補,回補後諸證皆解;後天陽明之陽氣雖易回補,但回補後之前的症狀仍在,又出現新的變證,所以再服用芍藥甘草湯來接續治療。因為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時,脾不能將胃的津液輸布至四肢,所以足部攣急;用甘草以滋生陽明經的津液,用芍藥以調和太陰經的津液,則足部即可伸直,這也是用陰來調和陽的方法。甘草乾薑湯取理中湯的一半,取其溫中之性,不需要其補中之力;芍藥甘草湯減去桂枝湯的一半,取其調和裡氣,不需要其發表之力。
胡遵程方注說:甘草乾薑湯,就是四逆湯去附子,辛甘合用,專門回補胸中的陽氣;如果兼夾食積、陰寒,面色紅赤,足部冰冷,發熱咳嗽,腹痛,大便稀溏,内外邪氣交雜,不易發散,或者寒藥傷胃,合用理中湯,又不便用人參、白朮,都應該服用此方,是治療胃虛兼寒的良方。如果脈象沉細,畏寒,嘔吐腹瀉,即使沒有厥逆,也屬於四逆湯的範疇。
芍藥甘草湯,就是桂枝湯去桂枝、生薑、大棗,甘酸合用,專門治療營血虛熱;如果陰虛陽亢,晚上發熱,血虛筋攣,頭面紅熱,汗出過多傷陰,發熱不止,或者誤用辛熱之品,擾亂營血,得不到補益,都應該服用此方,是治療血虛兼熱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