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1)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脈經。千金翼。無或字。仍字。滿下。玉函。有而字。脈經。無白字。)

〔成〕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雖經汗下。為邪氣仍在表也。心下滿微痛。小便利者。則欲成結胸。今外證未罷。無汗小便不利。則心下滿微痛。為停飲也。與桂枝湯。以解外。加茯苓白朮。利小便行留飲也。〔錢〕頭項強痛。中風傷寒。均有之證也。翕翕發熱。是熱在皮毛。

中風證也。無汗。則又傷寒之本證矣。就此諸證。為風寒兼有無疑矣。而但服桂枝湯。是治風而未治寒也。故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而不解也。又或誤下之。所以有心下滿微痛之證。乃下後邪氣陷入。而欲結也。小便不利。太陽之熱邪。內犯膀胱。氣化不行也。治之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未詳其義。恐是後人傳寫之誤。未可知也。即或用之。恐亦未能必效也。仲景立法。豈方不對證。而能為後世訓乎。余竊疑之。大約是歷年久遠。後人舛誤所致。非仲景本來所繫原方。近代名家。悉遵成氏之訓。俱強解以合其說。謂用之而諸證悉愈。吾不信也。

案成注不及去桂之義。但云桂枝湯以解外。則成所注本。無去桂二字歟。若不去桂。而用此方於此證。或有效驗。王肯堂以降。多為水飲所致。然無的據。金鑑則依桂枝去芍藥之例。為去芍藥之誤。其說亦難從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切),白朮,茯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玉函。六味下。有㕮咀字。八升。作七升。云。作方。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於桂枝湯內。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余仿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傷寒類方云。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為名。所不可解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心煩。玉函。作頗字。云。論曰心煩。脈經。作頗覆。注。仲景。作心煩。成本。桂枝下。有湯字。是。躁。作燥。誤。玉函。腳上。有兩字。脈經。無調胃字。)

〔成〕脈浮自汗出。小便數。而惡寒者。陽氣不足也。心煩腳攣急者。陰氣不足也。陰陽血氣俱虛。則不可發汗。若與桂枝湯攻表。則又損陽氣。故為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先作甘草乾薑湯。復其陽氣。得厥愈足溫。乃與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則腳踁得伸。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服用桂枝湯後,或許病人服藥後會腹瀉。但仍然頭痛、頸項僵硬疼痛,身體微微發熱,沒有汗出,心窩部脹滿且輕微疼痛,小便不利的,就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頭項強痛、微微發熱,即使已經發汗或腹瀉,是因為邪氣仍然停留在肌表。心窩部脹滿且輕微疼痛,小便通暢的,則將要形成結胸。現在外在症狀還沒消失,沒有汗出且小便不利,則心窩部脹滿且輕微疼痛,是因為停滯的水液。用桂枝湯來解除表證,加入茯苓白朮,以利小便排出停滯的水液。頭項強痛,中風和傷寒都有這種症狀。微微發熱,是熱邪在皮膚毛髮之間。這是中風的症狀。沒有汗出,則是傷寒的本症。從這些症狀來看,是風寒兼夾毫無疑問。而只服用桂枝湯,是治療了風邪而沒有治療寒邪,所以仍然頭痛、頸項僵硬疼痛、微微發熱、沒有汗出而沒有好轉。又或者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所以出現心窩部脹滿且輕微疼痛的症狀,這是瀉下後邪氣內陷,將要形成結胸。小便不利,是因為太陽病的熱邪內犯膀胱,氣化不通暢。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我不太明白這個方劑的用意,恐怕是後人傳抄時出現錯誤,無法確定。即使使用這個方劑,恐怕也不能保證一定有效。張仲景制定方劑,豈會方劑與證候不相符,還能作為後世的準則呢?我私下懷疑,大概是時間久遠,後人傳抄錯誤造成的,不是張仲景原本記載的方劑。近代名家,都遵循成無己的解釋,都強行解釋以符合他的說法,說用這個方劑後所有症狀都痊癒了,我不相信。

成無己的註解沒有提到去桂枝的用意,只說桂枝湯是用來解除表證的,那麼成無己所註解的本子,是不是沒有「去桂枝」這兩個字呢?如果不去桂枝而用這個方劑治療這種症狀,或許也有效驗。王肯堂以後,多認為是水飲引起的,但沒有確切的根據。金匱要略則依據桂枝去芍藥的例子,認為是去芍藥的錯誤,他的說法也很難採信。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切),白朮三兩,茯苓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六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小便通暢則病癒。原本說用桂枝湯,現在去掉了桂枝,加入茯苓白朮。

傷寒類方說:凡是方劑中有加減的方法,都是佐使的藥物。如果去掉了君藥,則另立方名。現在去掉了桂枝,卻仍然用桂枝湯命名,這不可理解。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次數多,心煩,微微惡寒,腳攣急,反而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這是錯誤的。得了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的,用甘草乾薑湯給他服用,以恢復陽氣。如果厥逆好轉,腳溫暖了,再用芍藥甘草湯給他服用,他的腳就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神志不清說話胡言亂語的,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再次大量發汗,又加用燒針灸法,用四逆湯來治療。

脈浮自汗出,小便次數多,而惡寒的,是陽氣不足。心煩腳攣急的,是陰氣不足。陰陽氣血都虛弱,就不能發汗。如果用桂枝湯攻表,則又會損傷陽氣,所以是錯誤的。得了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的,先用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厥逆好轉,腳溫暖了,再用芍藥甘草湯,益其陰血,則腳攣急就能伸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