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0)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舒氏云。熱多寒少四字。是條中關鍵。必其人平素熱盛津衰。故方中用石膏。以保其津液也。但無陽二字有誤。如果無陽。則必寒多熱少。當用附子。石膏又在所禁矣。案無陽。方氏亦嘗疑之。然猶釋為疾在陰而無在陽之義。張志聰張錫駒。從其說為解。喻氏周氏張璐。則曰無津液之謂。

金鑑亦云。無太陽表脈。皆強解也。程氏云。正陽虛。錢氏云。命門真陽之虛。果然則安有用石膏之理乎。其他魏氏汪氏輩。皆屬傅會。只成氏於此一條。不下註解。蓋有所見也。至於柯氏。斷然闕疑。可謂卓越之識矣。今仍不繁引數說云。

案發汗後病篇。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柯氏以柴胡桂枝湯。主此條證者。以其無陽。乃亡陽之義故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炙。成本。無炙字。),大棗(四枚擘),生薑(一兩二銖切○玉函。千金翼。二作三。成本。作三錢。蓋訛。),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麻黃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原注】臣億等謹案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黃二兩。

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黃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八分之七。棄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

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合方。舊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當云桂枝二也。越婢湯方。見仲景雜方中。外臺秘要。一云。起脾湯。○煮麻黃上。玉函。千金翼。有先字。云。玉函。成本。作方。玉函。煎法二婢字。並作脾。

案一云起脾湯。見外臺肉極門。)

〔成〕胃為十二經之主。婢治水穀。為卑藏。若婢。內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外臺方。一名越脾湯。即此義也。〔柯〕此大青龍。無桂枝杏仁。與麻黃杏仁石膏湯。同為涼解表裡之劑。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薑棗之辛甘。可以治太陽陽明合病。

熱多寒少。而無汗者。猶白虎湯證。背微惡寒之類。而不可以治脈弱無陽之證也。

案越婢。未審何義。成氏引外臺。為發越脾氣。似穩當。續醫說。引趙良仁金匱衍義。駁成注。然其說與成同。方氏喻氏。以婢女之義為解。亦未太允。至錢氏云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杜撰甚矣。

白話文:

舒氏認為「熱多寒少」四字是這條方劑的關鍵。病人平素體質就熱盛津液不足,所以方中使用石膏來保護津液。但是「無陽」二字有誤,如果真是「無陽」,那就應該是寒多熱少,應該用附子,石膏反而禁忌使用。關於「無陽」,方氏也曾懷疑,但他解釋為病在陰而不在陽的意思;張志聰、張錫駒也同意這種解釋。喻氏、周氏、張璐則認為是沒有津液的意思。

《金鑑》也說,沒有太陽表脈的,都是強行解釋。程氏認為是正陽虛,錢氏認為是命門真陽虛,如果真是這樣,那還有什麼道理用石膏呢?其他魏氏、汪氏等人的說法,都屬於牽強附會。只有成氏對此條方劑沒有註解,大概是另有見解。至於柯氏,乾脆略去不提,可謂獨到的見識。現在就不多引述其他說法了。

發汗後病篇記載,發汗過多,亡陽神志不清的病人,不可以下瀉。要使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以通利津液,讓其自愈。柯氏認為柴胡桂枝湯適用於此證,是因為「無陽」就是亡陽的意思。

桂枝二越婢一湯的組成:

桂枝(去皮)、芍藥、炙甘草(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掰開)、生薑(一兩二銖,切片)、石膏(二十四銖,研碎,用棉布包裹)、麻黃。

以上七味藥,用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次,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二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原本的記載是說,應該將越婢湯和桂枝湯按比例混合,服用一升。現在將其合為一方,比例是桂枝湯佔二分,越婢湯佔一分。(注:臣億等謹按: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的組成是:麻黃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現在根據比例約簡,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得到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得到麻黃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剩下的七分之八捨去。將兩種湯藥取的藥量相加,就得到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原方記載桂枝為三兩,現在取四分之一,所以應該是二兩。越婢湯方見於《傷寒雜病論》中,此外《外台秘要》中稱其為「起脾湯」。煮麻黃時要先煮。)

(成氏註解):胃是十二經脈之主,脾負責運化水谷,地位卑下。內經說脾負責為胃輸送津液,所以這個湯劑叫做「越婢湯」,是為了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外台秘要》中將其稱為「越脾湯」,意思也是這個。

(柯氏註解):此方與大青龍湯類似,只是沒有桂枝和杏仁,與麻黃杏仁石膏湯一樣,都是涼解表裡的藥劑。此方不用杏仁的苦味,而用生薑、大棗的辛甘,可以治療太陽陽明合病。

熱多寒少而無汗的證候,類似於白虎湯的證候,例如背部輕微惡寒,但是不能用於治療脈象虛弱無陽的證候。

關於「越婢」的含義,尚不明確。成氏引用《外台秘要》的解釋為發越脾氣,似較妥當。《續醫說》引用趙良仁《金匱衍義》反駁成氏的注釋,但其說法與成氏相同。方氏、喻氏則用婢女的含義來解釋,也不太準確。錢氏說用此方治療越人的婢女而有效,則是杜撰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