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一 (19)
卷一 (19)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成〕大汗出。脈洪大而不渴。邪氣猶在表也。可更與桂枝湯。若大汗出。脈洪大。而煩渴不解者。表裡有熱。不可更與桂枝湯。可與白虎加人參湯。生津止渴。和表散熱。〔錢〕此因大汗出後。遂至胃中津液耗竭。陽邪乘虛入里。至大煩渴而不解。上篇之大汗出。脈浮而微熱。
消渴者。及中篇之發汗後。脈浮數煩渴之證。皆以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故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然脈浮。則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而已傳入陽明矣。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者。是也。
故以白虎湯。解胃中之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外臺秘要。作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成本云。於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余依白虎湯法。案外臺所載。當仲景舊法。)
活人辨疑。化斑湯。治赤斑口燥。煩渴中暍。(即本方)
保命集。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於本方。去粳米。(東垣。加黃芩。杏仁。)
徐同知方。人參白虎湯。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即本方)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疹科纂要。人參白虎湯。治麻疹。化斑發疹止渴如神。
於本方。去粳米。加桔梗。竹葉。
醫史云。呂滄洲治趙氏子。病傷寒餘十日。身熱而人靜。兩手脈盡伏。俚醫以為死也。弗與藥。翁診之。三部舉按皆無。其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告之曰。此子必大發赤斑。周如錦文。夫脈血之波瀾也。今血為邪熱所搏。淖而為斑。外見於皮膚。呼吸之氣。無形可依。
猶溝隧之無水。雖有風不能成波讕。斑消則脈出矣。及揭其衾。而赤斑爛然。即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脈乃復常。繼投承氣下之愈。發斑無脈。長沙所未論。翁蓋以意消息耳。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者。千金翼。作則。發汗上。玉函。有復字。全書。作更汗。)
〔柯〕本論無越婢證。亦無越婢方。不知何所取義。竊謂其二字。必誤也。此熱多。是指發熱。不是內熱。無陽。是陽已虛。而陰不虛。不煩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觀麻黃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黃一二方。皆當汗之證。此言不可發汗。何得妄用麻黃。凡讀古人書。須傳信闕疑。
不可文飾。況為性命所關者乎。且此等脈證最多。無陽不可發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湯。乃是仲景佳方。若不頭項強痛。並不須合桂枝矣。讀書無目。至於病人無命。愚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大汗淋漓,脈搏洪大卻不口渴,邪氣仍在體表,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如果大汗淋漓,脈搏洪大,卻煩渴不止,則表示表裡俱熱,不能再服用桂枝湯,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生津止渴,調和表裡,散去體熱。
這是因為大汗之後,胃中津液耗竭,陽邪乘虛而入裡,導致極度煩渴不止。上篇所述的大汗淋漓,脈象浮而微熱,口渴的症狀,以及中篇所述發汗後,脈象浮數,煩渴的症狀,都是因為汗出過多,耗損陽氣,下焦無火,膀胱氣化失常,不能蒸騰津液,所以氣液不能上升而口渴。然而,脈象浮則邪氣仍在太陽經,所以用五苓散治療。現在是極度煩渴,脈象洪大,則邪氣不在太陽經,已經傳入陽明經了,這正是陽明經篇章中所說的「陽明脈大」的情況。
所以用白虎湯來消除胃中的煩熱,加入人參,以補償大汗造成的虛弱,救治津液的枯竭。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用碎布包好),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以上五味,加水一斗,煮至米熟,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外台秘要》記載:將以上五味切碎,加水一斗二升,煮至米熟,去米,放入藥物,煮至六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成書中記載: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三兩,其餘按白虎湯的劑量服用。考證外台秘要所載,應是仲景舊法。)
《活人辨疑》中記載,化斑湯治療赤斑、口乾、煩渴、中暑,就是這個方子。
《保命集》中記載,人參石膏湯治療膈間消瘦,上焦煩渴,不想吃東西,這個方子去掉粳米即可。(東垣加黃芩、杏仁。)
徐同知方中記載,人參白虎湯治療伏暑引起的口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就是這個方子。如果伏暑引起寒熱未解,宜與五苓散同煎服用。《疹科纂要》中記載,人參白虎湯治療麻疹、化斑發疹,止渴效果神奇,這個方子去掉粳米,加入桔梗、竹葉。
醫史記載,呂滄洲治療趙氏子,傷寒病癒後十天,身熱但神志安靜,兩手脈搏全無,鄉間醫生認為他死了,沒有給他用藥。呂滄洲診治後發現,三部脈象全無,舌苔光滑,兩顴赤紅如火,神志清醒,於是說:這個孩子一定會大發赤斑,周身如錦紋一般,這是血脈波動的表現。現在血液被邪熱所搏擊,變得濕潤而形成斑點,外現於皮膚,呼吸之氣沒有依託,就像溝渠沒有水,即使有風也不能形成波浪。斑點消退後,脈象就會恢復。揭開他的被子,果然赤斑遍佈,於是立即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化解斑點,脈象恢復正常,接著用承氣湯瀉下,病就好了。發斑無脈,長沙醫學沒有論述,呂滄洲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斷的。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能發汗,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方。(「者」,《千金翼》作「則」,發汗上,《玉函》有「復」字,《全書》作「更汗」。)
本論沒有越婢證,也沒有越婢方,不知道從何處引申出這個意思。我私下認為,這兩個字一定是錯誤的。這裡的「熱多」,是指發熱,不是內熱。「無陽」,是指陽氣已虛,而陰氣不虛,不煩躁,怎麼能胡亂使用石膏呢?看看麻黃桂枝甘草湯,桂枝二麻黃一二湯,都是應該發汗的證候,這裡說不能發汗,怎麼能胡亂使用麻黃呢?讀古人的書,一定要仔細推敲,不能隨意修飾,尤其關係到性命的事情。而且這種脈症很多,陽氣不足不能發汗,這就是仲景的要旨。柴胡桂枝湯是仲景的良方,如果不是頭項強痛,就不需要加桂枝了。讀書不仔細,導致病人喪命,我因此才把它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