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本事方云。有一士人。得太陽病。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用藥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證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十六證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一則漏風小便難。一則自汗小便數。或惡風。或惡寒。病各不同也。予用第七證。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

佐以甘芍藥湯。足便得伸。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原注】促。一作縱。○後。玉函。脈經。千金翼。作其。)

〔成〕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一百四十一條)此下後脈促。而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鑑〕太陽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實邪陷。則為胸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證也。胸虛邪陷。則為氣上衝。桂枝湯證也。

今下之後。邪陷胸中。胸滿脈促。似乎胸實。而無沖喉不得息之證。似乎胸虛。又見胸滿之證。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實。亦不用桂枝湯以治虛。惟用桂枝之甘辛。以和太陽之表。去芍藥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滿。〔張〕脈促。雖表邪未盡。然胸但滿而不結。則以誤下。而損其胸中之陽也〔錢〕脈促者。

非脈來數。時一止復來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謂之促也。

顧憲章傷寒溯源集云。促。有短促之義。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依前法。玉函。味下。有㕮咀字。云。作方。)

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原本無惡字。今據成本。玉函補。成本。桂枝去芍藥。作去芍藥方中。)

〔沈〕若脈促胸滿。而微惡寒。乃虛而跼蹐。陽氣欲脫。又非陽實之比。所以加附子固護陽氣也。

案張志聰張錫駒以微惡寒。為脈微而惡寒之義。誤。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玉函。味下。有㕮咀字。云。作方。)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太陽病的脈證和治療。一位士人患太陽病,發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部攣縮不能伸展。醫生診其脈象浮大,浮主風,大主虛。醫生認為此症與《傷寒雜病論》中的兩種病症類似,但略有不同,一個是小便不利,一個是小便頻數,用藥稍有偏差就會差之千里。

文中引用《傷寒雜病論》第七證和第十六證,指出兩種不同情況下,患者發汗不止,惡風,小便不利或頻數,肢體拘急等症狀,用藥也不同。醫生根據第七證的症狀,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三次服用後汗止,再輔以甘芍藥湯,腳便能伸展。

接著文章討論太陽病下利後,脈促胸滿的症狀,指出使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脈促,但胸部不滿的,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但若下利後脈促且胸滿,則不是將要痊癒,而是由於下利後陽氣虛弱,表邪漸入,客於胸中所致。

文中分析不同情況下的胸滿:表邪未解而下利導致的胸滿,分為胸實邪陷(用瓜蒂散)和胸虛邪陷(用桂枝湯)兩種。而本文所述情況,胸滿脈促,卻沒有喉嚨阻塞氣喘不上來的症狀,因此不用瓜蒂散和桂枝湯,而是用桂枝去芍藥湯,用桂枝的辛溫和解太陽表邪,去芍藥的酸收以避免胸滿。

最後,文章詳細解釋了「脈促」的含義,並附上桂枝去芍藥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方劑組成以及使用方法,並說明加附子的目的是為了溫補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