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安舒云。酒客病。不可與桂枝。得湯則嘔者。其後果必吐膿血乎。蓋積飲素盛之人。誤服表藥。以耗其陽。而動其飲。上逆而吐。亦常有之。若吐膿血者。從未之見也。定知叔和有錯。此說似有理。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汗上有其字。漏下有而字。)

〔成〕太陽病。因發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為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而皮腠不固也。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小便難者。汗出亡津液。陽氣虛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亡陽而脫液也。針經曰。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經復陽。〔柯〕太陽固當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發之太過。陽氣無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方〕惡風者。太陽中風。本自汗出。腠理疏而惡風。既漏不止。則腠理愈疏。而惡愈甚也。

徐大椿傷寒類方云。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證之故。中風本惡風。汗後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

案喻氏以惡風為外風復入所致。恐不然也。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玉函。作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本作三枚。云。三枚蓋出於增補。非經之本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玉函。味下。有㕮咀三物四字。本云作本方。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徐〕此陽氣與陰津兩亡。更加風氣纏綿。若用四逆。則不宜乾薑之剛燥。用真武。則不宜苓朮之滲濕。故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表驅風。而復陽斂液也。〔周〕仲景何遽用附子。觀本文云。遂漏不止。知其漏正未有止期也。人身津液有幾。堪漏而無已邪。故以附子入桂枝湯中。

即為固表回陽上劑。〔錢〕此方。於桂枝湯全方內。加附子者。故多一加字。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條下之桂枝附子湯。芍藥已去。非桂枝全湯。乃另是一方。故無加字。傷寒類方云。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

當用四逆湯矣。又云。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案成本第十卷。此方後附朮附湯方。全書乃移載本條之後。蓋依太陽下篇桂枝附子湯後。有朮附湯。而錯出而已。

案千金方。治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湯。即是此方。正見孫公運用之妙矣。葉氏錄驗方。救汗湯。治陽虛自汗。即此方。出虛勞門。

白話文:

安舒云:酒客生病,不能服用桂枝湯。服了湯藥就嘔吐的人,以後結果一定會吐膿血嗎?大概是平素積飲較盛的人,誤服了發汗的藥物,耗傷了陽氣,而使積飲上逆而嘔吐,這也是常有的事。但吐膿血的情況,我從未見過。可以肯定叔和的說法有誤,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

太陽病,發汗後汗液卻持續不斷地流出,病人惡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玉函經》、《脈經》、《千金翼》等書中,關於汗液持續外泄的記載,都用了「漏」字。)

太陽病,因為發汗導致汗液持續流出,而且惡風,這是陽氣不足的原因。因為發汗,陽氣更加虛弱,導致皮膚腠理不固。內經說:「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化則津液排出。」小便困難,是因為汗出過多,耗損了津液,陽氣虛弱,不能將津液氣化排出。四肢是諸陽之根本,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是因為陽氣不足,津液外洩。針灸經書說:「津液外洩,則骨節屈伸不利。」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溫經回陽。

太陽病固然應該發汗,如果沒有稍微出汗,而發汗過度,陽氣得不到調養,就會汗出不止。

惡風,是太陽中風,本來就是因為汗出,腠理疏鬆而惡風。汗液持續流出,則腠理更加疏鬆,惡風也就更加嚴重。

徐大椿《傷寒類方》說,這是發汗過度,如同水不停地流淌,或者用藥不對症的原因。中風本來就惡風,汗出後應該好轉,現在仍然惡風,說明表邪尚未完全去除。

認為惡風是外邪再次入侵造成的,恐怕是不對的。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三兩,○《玉函經》作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方劑原本作三枚,說是三枚是後人增補的,不是經方原文。)

以上六味藥,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原本是桂枝湯,現在加了附子,調養方法與桂枝湯相同。(《玉函經》藥物名稱下有「咀嚼三物」四字,原文作「本方」,成本方不載本方,第十卷記載在桂枝湯方中加入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的附子,其餘按原法。)

這是陽氣和陰津都損耗,再加上風邪纏綿不休。如果用四逆湯,則不適宜乾薑的燥烈;用真武湯,則不適宜茯苓、白朮的利濕作用。所以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表祛風,回陽斂液。

仲景為什麼要加附子呢?從原文「汗液持續流出」可以看出,汗液流出的情況沒有停止的跡象。人體津液有限,怎麼可能一直流個不停呢?所以用附子加入桂枝湯中,就是為了固表回陽。

這個方子,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附子,所以多了一個「加」字。「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條下的桂枝附子湯,芍藥已去,並不是完整的桂枝湯,而是另一個方子,所以沒有「加」字。《傷寒類方》說,四肢是諸陽之本,拘緊難以屈伸,是津液外洩,陽氣虛弱的表現,但還沒有到陽氣完全耗盡的地步。如果更加嚴重,出現厥冷惡寒,那就有陽氣脫虛的危險了,應該用四逆湯。又說,桂枝和附子一起服用,就能止汗回陽。

成本方第十卷,這個方子後面附有朮附湯方,全書將其移載到本條之後,大概是因為太陽病下篇桂枝附子湯後有朮附湯,而發生了錯位。

《千金方》治療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用桂枝附子湯,正是這個方子,可見孫思邈運用藥物的妙處!葉氏《錄驗方》中的救汗湯,治療陽虛自汗,也是這個方子,收錄在虛勞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