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七 (6)
卷七 (6)
1.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吳〕汗出而厥,陽微欲絕,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無血以柔其筋,脈微欲絕,固為陽之欲亡,亦兼陰氣虧損。故用通脈四逆以回陽,而加豬膽汁以益陰,庶幾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也。注認陽極虛,陰極盛,故用反佐之法,以通其格拒,誤矣。(案成氏、方氏、錢氏、金鑑並同。)
程云:吐已下斷,猶陰邪堅結,陽氣難伸。所以證則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則微而欲絕,此湯主之。於回陽救急中,交通其氣。善後猶難為力如此,敢不慎厥初哉? ○案:此亦一說,故附存於此。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發汗吐下後篇。汗下,有後字。)
〔魏〕吐利發汗後,脈遂就平,病遂瘥可。此尤為素日胃氣有餘,而病邪輕微之效也。但余小煩,乃胃氣暴為吐下所虛,非素虛乃新虛也。胃既新虛,仍與以舊日之谷數,則穀氣多於胃氣,所以不勝穀氣,而作小煩也。仲景不言治法,蓋損其谷則愈之治,見於大病瘥後之條矣。故不復贅此。凡病可云然也。
白話文:
上四味藥,用三升水煮成一升二合,過濾掉藥渣,加入豬膽汁,分次溫服。服藥後脈象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沒有豬膽,可以用羊膽代替。
吳氏醫案:病人出汗且厥冷,陽氣衰微將絕,四肢拘緊,症狀完全沒有緩解,又因失血而導致筋脈無力,脈象微弱將絕,這是陽氣將盡的表現,同時也伴隨陰氣虧損。因此使用通脈四逆湯回陽救急,並加入豬膽汁滋陰,以免將要衰竭的陰氣被回陽的藥物所損傷。註解認為:陽氣極度虛弱,陰氣卻極度盛實,所以使用反佐之法通達阻塞,這是錯誤的。(成無己、方士良、錢乙、金匱要略等醫書都持相同意見)。
程氏醫案:嘔吐和下瀉停止後,陰邪仍然凝聚不散,陽氣難以舒展,所以症狀表現為出汗且厥冷,四肢拘緊不舒,脈象微弱將絕。此方能回陽救急,並使氣血流通,但病後調理仍然困難,因此治療初期更要謹慎。此為另一種說法,故記錄於此。
嘔吐、腹瀉、出汗後,脈象平穩,略感煩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食物的氣機所致。(發汗吐下後篇,汗下,有後字)。
魏氏醫案:嘔吐、腹瀉、出汗後,脈象恢復平穩,病情痊癒。這多半是因為病人平素胃氣充足,而病邪又比較輕微的緣故。只是略感煩躁,是因為胃氣因嘔吐腹瀉而新近虛弱,並非先天不足,是新發的虛弱。胃氣新虛,又繼續進食,則食物的氣機多於胃氣,所以不能承受食物的氣機,而產生輕微煩躁。張仲景沒有說明治療方法,大概是減少飲食就能痊癒,這在「大病痊癒後」的章節中有所闡述,因此不再贅述。其他疾病也可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