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七 (3)
卷七 (3)
1.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因其暴感胃腑。故兼行吐利。與傷寒異。此二病分關之源頭也。其所以吐利時不熱。利止復熱者。則亦因中氣虛弱。當吐利行時。邪雖在胃。而氣散熱不能發。利止氣收方發耳。亦異於傷寒之熱發在表。無作息時也。既明霍亂致病之由。為病與傷寒之異。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熱施之。
熱多者。胃雖虛自熱。多虛熱者。吐利行必大飲水。五苓散主之。導濕清熱滋干。所必用也。寒多者。胃素虛且寒。多虛寒者。吐利行。必不用水。理中丸主之。溫中燥濕補虛。所必用也。
傷寒類方曰。案霍亂之症。皆由寒熱之氣不和。陰陽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濟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法也。
醫史。戴良撰呂滄洲翁傳云。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蜷。而下利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余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乾薑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證也。苟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歎服。
理中丸方(【原注】下有作湯加減。○玉函。丸。作圓。)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成本。玉函。篩下。有為末二字。無子許二字。
若臍上上。有加減法三字。日三四。瘥後病篇。玉函。成本。作日三服。)
〔方〕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朮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乾薑辛熱。散寒也。〔程〕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
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朮炙甘。所以守中州。乾薑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錢〕後加減方。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
傷寒類方曰。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白話文: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霍亂病因患者突然感受外邪侵犯胃腑,因此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這與傷寒病不同,這是兩種疾病根本區別的源頭。霍亂嘔吐腹瀉時不發熱,而停止嘔吐腹瀉後才發熱的原因,是因患者中氣虛弱。在嘔吐腹瀉過程中,邪氣雖然在胃部,但因氣散而熱不能發作,等到嘔吐腹瀉停止,氣機收斂後,邪氣才得以發作。這也與傷寒病的發熱在表,不分晝夜的症狀不同。明白了霍亂致病的原因以及它與傷寒病的不同之處,治療方法就能根據患者寒熱情況施治。
若患者熱證較多,雖然胃虛但本身有熱,多為虛熱,嘔吐腹瀉時必然大量飲水,則應使用五苓散,此方能利濕清熱滋陰,是必用的方劑。若患者寒證較多,胃部原本虛弱又兼寒邪,多為虛寒,嘔吐腹瀉時,一定不能飲水,則應使用理中丸,此方能溫中燥濕補虛,是必用的方劑。
《傷寒類方》記載:霍亂症狀皆因寒熱之氣失調,陰陽不相協調,氣機上下不通,水火不相濟而導致。五苓散用以分清濁,理中丸用以壯陽氣,都是針對中焦的治療方法。
醫學史書戴良撰寫的《呂滄洲翁傳》記載:呂滄洲的妻子王氏患傷寒,屬陰盛陽虛,面紅足蜷,下痢煩躁,不能入睡。當時有人主張用寒涼藥,有人主張用溫熱藥,意見不一,呂滄洲無法決定。呂滄洲用紫雪丹和理中丸治療,並慢慢地用溫水送服甘草乾薑湯,王氏最終痊癒。呂滄洲說:下痢足蜷是四逆證,如果用一般的治療方法,上焦的熱邪會更加嚴重。現在用紫雪丹抑制它,慢慢地用辛溫藥溫補脾胃,這是寒邪導致的熱證,應用溫熱藥治療。聽到這番話的人都十分佩服。
理中丸方
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雞蛋黃。用沸水數合,調和一丸,研碎溫服。每日服用三到四丸,晚上服用兩丸。如果服藥後腹部仍未感到溫熱,可以再服用三到四丸,但不要用湯劑。湯劑的製作方法是用四物,依照藥物劑量切好,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如果臍上跳動,是腎氣虛動,需去掉白朮,加桂枝四兩。嘔吐較多者,去掉白朮,加生薑三兩。
大便溏瀉者仍用白朮。心悸者,加茯苓二兩。口渴想喝水者,加白朮,劑量增加至四兩半。腹部疼痛者,加人參,劑量增加至四兩半。怕冷者,加乾薑,劑量增加至四兩半。腹部脹滿者,去掉白朮,加附子一枚。服用湯劑後,過一會兒,喝一升左右的熱粥,微微溫暖身體,不要掀開衣被。
理:調理之意,料理也。中:指中焦,里陰也。人參、白朮甘溫,溫補脾胃;甘草甘平,和中;乾薑辛熱,散寒。
陽氣的活動始於溫熱,溫熱之氣使穀氣運轉,穀氣上升,中氣充實,所以叫做理中丸。實際上是藉助調理之功,補充中焦的陽氣。如果陽氣虛弱,中氣就會失守,膻中部位沒有宣發之用,六腑沒有運化之功,就像釜底的柴火失去火焰一樣,所以下焦清穀不運,上焦失味,五臟受損,各種症狀由此產生。人參、白朮、炙甘草用以守護中焦,乾薑辛溫用以溫補中焦,就像重新燃起釜底柴火一樣,使陽氣上升,使穀氣進入陰分,長養陽氣,上達胸膈,下達腹部,五臟六腑都得到陽氣的滋養,這就是理中丸的用意。後世的加減方,文理不通,不是仲景的治法。
《傷寒類方》記載:桂枝湯服用熱粥,是為了幫助藥力外散;理中丸服用熱粥,是為了幫助藥力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