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 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此名。成本。玉函。作名曰。千金翼。何下。有也字。名。作為。)

〔成〕三焦者,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 〔錫〕霍者,忽也。謂邪氣忽然而至,防備不及,正氣為之倉忙錯亂也。

胃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故必傷胃。邪氣與水穀之氣,交亂於中,故上嘔吐而下利也。吐利齊作,正邪紛爭,是名霍亂。

病源候論曰:霍亂者,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痢;心腹並痛者,則吐痢俱發。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撩亂也。

千金方曰: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食飲,非關鬼神。飽食肫膾,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乖隔,變成吐利。頭痛如破,百節如解,遍體諸筋,皆為迴轉。論證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

外臺秘要.必效方云:上吐下利者,名為濕霍亂。

案《文選.蜀都賦》:「翕響揮霍。」劉曰:「奄忽之間也。」濟曰:「沸亂貌。」《文賦》:「紛紜揮霍。」善曰:「揮霍,疾貌。」唐惠琳《藏經音義》云:「轉霍,呼郭反。」按霍倏,急疾之貌也。霍然、忽霍,皆是也。又霍然,倏忽速疾之貌也。由是考之,成氏云:「揮霍撩亂」;錫駒云:「忽也」;錢云:「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其義並同。方氏云:「霍,吐也;亂,雜亂也。」其說不通。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 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成本。無下霍亂二字。玉函。寒下。有不復二字。此名。作當為。無自字。又字。千金翼。寒下。有而復二字。)

〔鑑〕此承上條,以詳出其證也。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在表之風寒暑熱為病也;嘔吐瀉利,在裡之飲食生冷為病也。具此證者,名曰霍亂。若自嘔吐已,又瀉利止,仍有頭痛身疼惡寒,更復發熱,是里解而表不解也。 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復更發熱,乃里氣和,而表邪未解。

當從解表之法。或無表證,但有腹痛吐利,此為里邪未解,當以和里為主。 〔方〕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實病名,反覆詳明之意。 〔錫〕夫但曰利止,而不曰吐止者,省文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

白話文: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霍亂是指嘔吐和腹瀉的疾病。 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是霍亂的典型症狀。霍亂的成因是飲食不節、寒熱失調、陰陽失衡等,導致三焦(人體臟腑的分區)功能紊亂。 輕症僅表現為嘔吐腹瀉,重症則症狀劇烈,病情紊亂,故名霍亂。「霍」指邪氣突然襲來,措手不及。「亂」指正氣錯亂。

因為胃是人體的中心,所以霍亂必然傷及胃氣,邪氣與食物殘渣混雜於胃腸,導致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是正邪交爭的表現。

霍亂是由於溫涼失調,陰陽失衡,清濁混亂,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致。飲食不當會誘發病情。 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同時疼痛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霍亂」一詞描述了疾病的急劇和紊亂。

霍亂的病因都是飲食不節,與鬼神無關。暴飲暴食,食用生冷食物,都會導致胃中食物積滯不消化,陰陽失衡,最終導致嘔吐腹瀉,伴隨頭痛、全身疼痛等症狀。

上吐下瀉稱為濕霍亂。

「霍」字的意思是突然、急劇,「亂」字的意思是紊亂。 因此,「霍亂」指的是疾病突然發作,症狀紊亂。

發熱、頭痛、全身疼痛、惡寒、嘔吐腹瀉,也是霍亂的症狀。 若嘔吐腹瀉停止後,再次發熱,說明裡症已解,但表症未解,需要治療表證。 如果只有腹痛嘔吐腹瀉,則說明裡邪未解,應以調理腸胃為主。

發熱、頭痛、全身疼痛、惡寒是外感,嘔吐腹瀉是內傷。 本文詳細闡述了霍亂的病名、病症和治療方法。 之所以只說腹瀉停止,而不說嘔吐停止,是為了簡潔。

脈象微澀的傷寒,其本質可能是霍亂。 嘔吐腹瀉後,病情發展到陰經,則必然腹瀉。 如果像要排大便卻排不出,腹瀉也不停止,則屬於陽明經病症,大便會變硬,十三天後痊癒。 這是因為經氣已盡。 腹瀉後大便應變硬,大便變硬後就能進食,病情才能好轉。 如果腹瀉後仍然不能進食,說明病情發展到其他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