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9)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成本、玉函:「極汗」下有「出」字;「其人」上有「以」字。)

〔錢〕傷寒而大吐大下,則胃中陽氣極虛矣。復極汗出者,非又汗之而極出也。因大吐大下之後,真陽已虛,衛外之陽不能固密,所以復極汗出,乃陽虛而汗出也。愚醫尚未達其義,以其人外氣怫鬱,本是虛陽外越,疑是表邪未解,復與之暖水以發其汗,因而得噦。噦者,呃逆也。其所以噦者,蓋因吐下後陽氣極虛,胃中寒冷,不能運行其水耳。水壅胃中,中氣遏絕,氣逆而作呃逆也。治法當擬用五苓散、理中湯,甚者四逆湯可耳。

宗印云:此章與辨脈篇之「醫不知,而反飲冷水,令大汗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大意相同。程云:點出「胃中寒冷」字,是亦吳茱萸湯之治也。汪云:理中湯亦可借用之。

活人書云: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玉函:「視」作「問」;成本:「即」作「則」。)

〔錫〕傷寒至噦,非中土敗絕,即胃中寒冷。然亦有裡實不通,氣不得下泄,反上逆而為噦者。玉機真藏論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今噦而腹滿,前後不利,五實中之二實也。實者瀉之。前後,大小便也。視其前後二部之中,何部不利,利之則氣得通,下泄而不上逆,噦即愈矣。夫以至虛至寒之噦證,而亦有實者存焉;則凡系實熱之證,而亦有虛者在矣。醫者能審其寒熱虛實,而為之溫涼補瀉於其間,則人無夭札之患矣。〔汪〕常器之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愚以須小承氣湯利之。

案常氏原於活人。蓋前部不利,五苓散、豬苓湯;後部不利,宜三承氣,撰而用之。仲景不載主方,意在於此耶?

白話文:

傷寒病人因嘔吐腹瀉過度而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體外氣機鬱滯。若再給他喝水以促使出汗,則可能導致呃逆。原因是胃中寒冷。

傷寒導致大量嘔吐腹瀉,胃中陽氣已極度虛弱。再次大量出汗,並非因再次催汗而大量出汗,而是因為大吐大瀉之後,真陽已虛,保護肌膚的陽氣不足以保持體表溫暖,所以才會再次大量出汗,這是陽虛導致的汗出。愚昧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病人體外氣機鬱滯,其實是虛陽外泄,誤以為是表邪未解,又給病人喝溫水促使出汗,結果導致呃逆。呃逆就是胃氣上逆。之所以會呃逆,是因為嘔吐腹瀉後,陽氣極度虛弱,胃中寒冷,無法運化水液,水液停滯於胃中,中氣受阻,氣機逆亂而發生呃逆。治療方法應當選用五苓散、理中湯,情況嚴重者可用四逆湯。

宗印說,這篇文章與辨脈篇中所述的醫生不知病機,反而給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水寒之氣相搏,病人就會死亡,意思相同。程氏指出,文中點明胃中寒冷,這也是吳茱萸湯的治療範圍。汪氏認為,理中湯也可借用。

《活人書》中記載,可用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

傷寒導致呃逆且腹部脹滿,觀察其大小便情況,判斷哪一部位不通暢,使之通暢即可痊癒。

傷寒導致呃逆,如果不是中焦氣機衰竭,就是胃中寒冷。但也可能是裡實不通,氣機不得下泄,反而上逆而導致呃逆。《玉機真藏論》說:脈象有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神志不清,這是五實證。出汗後大便通暢,實證就能好轉。現在出現呃逆和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屬於五實證中的兩種。實證應該瀉之,大小便就是指前後二部。觀察大小便,哪一部位不通暢,使之通暢,則氣機就能通暢,下泄而不上逆,呃逆就能痊癒。即使是極度虛寒導致的呃逆,也可能存在實證。反之,即使是實熱證,也可能存在虛證。醫生能夠審察寒熱虛實,並運用溫涼補瀉的方法,則病人就不會有夭折的危險。汪氏說,前部不通暢,用豬苓湯;後部不通暢,用調胃承氣湯。我認為應該用小承氣湯使其通暢。

常氏的論述本於《活人書》,認為前部不通暢,用五苓散或豬苓湯;後部不通暢,應該用大承氣湯。仲景沒有記載主方,意思大概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