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8)
卷六 (18)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方〕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柯〕虛煩。對實熱而言。是空虛之虛。不是虛弱之虛。〔鑑〕林瀾曰。此利後餘熱之證也。曰下利後。而利止者。必非虛寒之煩。乃熱遺於胸中也。按之心下濡。雖熱而非實熱。故用此以清其虛煩。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鑑〕心煩而嘔者。內熱之嘔也渴而飲水嘔者。停水之嘔也。今嘔而有膿者。此必內有癰膿。故曰不可治。但俟嘔膿儘自愈也。蓋癰膿腐穢。欲去而嘔。故不當治。若治其嘔。反逆其機。熱邪內壅。阻其出路。使無所泄。必致他變。故不可治嘔。膿盡則熱隨膿去。而嘔自止矣。鄭重光曰。邪熱上逆。結為內癰。肺胃之癰是也。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成〕嘔而脈弱。為邪氣傳裡。嘔則氣上逆。而小便當不利。小便複利者。裡虛也。身有微熱見厥者。陰勝陽也。為難治。與四逆湯。溫里助陽。〔汪〕案諸條厥利證。皆大便利。此條以嘔為主病。獨小便利而見厥。前後不能關鎖。用四逆湯。以附子散寒下逆氣。助命門之火。上以除嘔。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沫下。玉函。千金翼。有而復二字。方本。喻本。脫頭痛字。)
〔張〕凡用吳茱萸湯有三證。一為陽明食谷欲嘔。一為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此則乾嘔吐涎沫頭痛。經絡證候各殊。而治則一者。總之下焦濁陰之氣。上乘於胸中清陽之界。真氣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時欲上不能。但衝動濁氣。所以乾嘔吐涎沫也。頭痛者。
厥陰之經。與督脈會於巔也。食谷欲嘔者。濁氣在上也。吐利者。清氣在下也。手足厥冷者。陰寒內盛也。煩躁欲死者。虛陽擾亂也。故主吳茱萸湯。以茱萸專主開豁胸中逆氣。兼人參薑棗。以助胃中之清陽。共襄祛濁之功。由是清陽得以上升。而濁陰自必下降矣。〔錫〕成氏云。
嘔者。有聲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干吐。今乾嘔吐涎沫者。涎沫隨嘔而吐出也。〔錢〕涎沫者。黏飲白沫也。
案柯氏云。乾嘔吐涎。是二證不是並見。可謂執拘矣。舒氏云。此條多一干字。既吐涎沫。何為乾嘔。當是嘔吐涎沫。蓋為陰邪協肝氣上逆。則嘔吐涎沫。此與柯說同。
金匱要略。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成〕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錢〕邪在厥陰。惟恐其厥逆下利。若見嘔而發熱。是厥陰與少陽。臟腑相連。乃臟邪還腑。自陰出陽。無陰邪變逆之患矣。故當從少陽法治之。而以小柴胡湯。和解其半表半裡之邪也。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腹瀉後更覺煩躁,按壓心下柔軟濕潤,這是虛煩,宜用梔子豉湯。
更覺煩躁是指原本就煩躁,並非因腹瀉痊癒而好轉,反而加重了。虛煩是指相對實熱而言的虛,是空虛的虛,不是虛弱的虛。腹瀉後餘熱未清,導致煩躁,腹瀉停止後,必然不是虛寒導致的煩躁,而是熱邪遺留於胸中。按壓心下柔軟濕潤,雖然有熱,但並非實熱,所以用此方來清解虛煩。
嘔吐伴有癰疽膿腫,不可治療嘔吐,待膿腫自行痊癒即可。
心煩嘔吐是內熱導致的嘔吐;口渴飲水後嘔吐是停水導致的嘔吐。現在嘔吐伴有膿腫,這一定是體內有癰疽膿腫,所以說不可治療嘔吐,只需等待膿腫自行痊癒。因為癰疽膿腫腐敗污穢,想排出而嘔吐,所以不應治療嘔吐。如果治療嘔吐,反而逆轉其機理,熱邪壅塞於內,阻礙其排出,必然導致其他變化,所以不可治療嘔吐。膿腫排盡後,熱邪隨膿液排出,嘔吐自然停止。邪熱上逆,凝聚成內部癰疽,肺胃的癰疽就是如此。
嘔吐且脈象微弱,小便又頻數,身體微熱並出現厥逆症狀,難以治療,用四逆湯主治。
嘔吐且脈象微弱,是邪氣入侵內臟的表現。嘔吐則氣上逆,小便應該不利,但小便又頻數,說明裡虛。身體微熱並出現厥逆,是陰盛陽衰,難以治療。使用四逆湯溫暖內臟,扶助陽氣,用附子散寒,下行逆氣,幫助命門之火,上可除嘔,下可止小便,外可回陽救逆。
乾嘔吐出涎沫,頭痛,用吳茱萸湯主治。(原文註明「沫下。玉函。千金翼。有而復二字。方本。喻本。脫頭痛字。」)
凡是用吳茱萸湯有三種證狀:一是陽明經證的食後想嘔吐;二是少陰經證的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三就是乾嘔吐出涎沫頭痛。雖然經絡證候各有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總之是下焦濁陰之氣上逆於胸中清陽之界,真氣反倒鬱結在下,不能回到正常位置,有時想向上升卻不能,只衝動濁氣,所以乾嘔吐出涎沫。頭痛是因為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相會。食後想嘔吐是濁氣在上;嘔吐腹瀉是清氣在下;手足厥冷是陰寒內盛;煩躁欲死是虛陽擾亂。所以主用吳茱萸湯,因吳茱萸善於疏通胸中逆氣,並加入人參、生薑、大棗,以助胃中清陽之氣,共同起到祛除濁氣的作用,由此清陽之氣得以上升,濁陰之氣自然下降。
嘔吐是有聲音的,吐出是吐出東西。所以有乾嘔而無乾吐。現在乾嘔吐出涎沫,涎沫隨著嘔吐吐出。涎沫是粘稠的白色泡沫。
認為乾嘔吐涎是兩個證狀,而非同時出現,未免拘泥。此條多了一個「乾」字,既然吐出涎沫,何為乾嘔?應是嘔吐涎沫。這是陰邪影響肝氣上逆,所以嘔吐涎沫,這與前人的說法相同。
《金匱要略》記載:嘔吐且胸悶,用吳茱萸湯主治。
嘔吐且發熱,用小柴胡湯主治。
經書記載,嘔吐且發熱,符合小柴胡湯證。邪氣在厥陰,擔心厥逆腹瀉,如果出現嘔吐且發熱,是厥陰與少陽臟腑相連,臟邪犯腑,從陰轉陽,沒有陰邪變逆的危險。所以應該從少陽的治法入手,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半表半裡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