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6)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玉函。千金翼。脈下。有反字。今。全書。作令。程本魏本同。)

〔周〕下利脈數而渴。邪雖未盡。而數為熱徵。則亦陽氣自復之候。而無利久入陰之虞。亦可自愈。而不愈者必熱勢向盛。此不但利不止。而必至圊膿血耳。以此推之。則其脈必數而有力者也〔汪〕此條。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黃芩湯。〔王〕黃連湯。

金匱直解云。脈數而渴。則寒邪去。而利當止。經曰。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而便膿血。此有熱陷於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玉函。脈上。有其字。無冷字。生下。無脈字。不還下。有不溫二字。千金同。)

〔成〕晬時。周時也。〔錢〕寒邪下利。而六脈已絕。手足厥冷。萬無更生之理。而仲景猶云周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何也。夫利有新久。若久利脈絕。而至手足厥冷。則陽氣以漸而虛。直至水窮山盡。陽氣磨滅殆盡。脈氣方絕。豈有復還之時。惟暴注下泄。忽得之驟利。而厥冷脈絕者。

則真陽未至陟絕。一時為暴寒所中。致厥利脈伏。真陽未至陟絕。故陽氣尚有還期。此條乃寒中厥陰。非久利也。故云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若脈不見還。是孤陽已絕而死也。〔柯〕此不嘔不煩。不須反佐。而服白通。外灸少陰及丹田氣海。或可救於萬一。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千金翼。脈上。有其人二字。)

〔成〕下利者。裡虛也。脈當微弱反實者。病勝臟也。故死。難經曰。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錢〕所謂實者。乃陰寒下利。真陽已敗。中氣已傷。胃陽絕而真臟脈現也。〔印〕以上十章。論下利有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而為審辨之法。故不立方。

案汪氏以此條證。為熱利之死證。恐不然也。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錫〕夫谷入於胃。藉中土之氣。變化而黃。以成糟粕。猶奉心化赤而為血之義也。若寒傷厥少二陰。則陰寒氣甚。谷雖入胃。不能變化其精微。蒸津液而泌糟粕。清濁不分。完穀而出。故下利清穀也。在少陰則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在厥陰則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汗出而厥。俱宜通脈四逆湯。啟生陽之氣。而通心主之脈也。〔汪〕下利清穀。為裡寒也。外熱為身微熱。兼之汗出。此真陽之氣。外走而欲脫也。前條汗出為欲解。此條汗出而反厥。乃陽氣大虛也。與通脈四逆湯。以溫經固表。通內外陽氣。

案吳人駒云。有協熱下利者。亦完穀不化。乃邪熱不殺穀。其別在脈之陰陽虛實之不同。今驗之。小兒此最多。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腹瀉、脈搏頻數且口渴,如今已自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是膿血不清,因為有熱邪的緣故。

腹瀉、脈搏頻數且口渴,邪氣雖然未盡清除,但脈搏頻數是熱邪的徵兆,也是陽氣自行恢復的跡象,不至於久瀉而傷陰,因此可以自行痊癒。若未痊癒,則是熱勢加重,不僅腹瀉不止,必定會出現排出膿血的情況,由此推斷,其脈搏必定頻數有力。此條仲景沒有治療方法,《補亡論》中常器說可以用黃芩湯;王氏則認為是用黃連湯。

《金匱要略直解》說,脈搏頻數且口渴,則寒邪已去,腹瀉應該停止。經書說,如果脈搏頻數不消,腹瀉不止,必定是夾雜熱邪,而排出膿血。這是因為有熱邪陷於下焦,導致血液腐敗而形成膿血。

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厥冷,到一周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則能活;脈搏沒有恢復則會死亡。

一周,指七天。寒邪導致腹瀉,六脈已絕,手腳厥冷,幾乎不可能再活了,但仲景卻說一周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則能活,這是為什麼呢?腹瀉有久有新,如果久瀉脈絕,又至手腳厥冷,則陽氣逐漸虛弱,直到精氣耗盡,陽氣幾近消亡,脈氣才會消失,怎麼會有恢復的時候呢?只有暴瀉,突然發作的急瀉,而出現厥冷脈絕的情況,

才是真陽尚未完全消失,一時被暴寒侵襲,導致厥冷、腹瀉、脈象隱伏,真陽尚未完全消失,所以陽氣尚有恢復的可能。這條是寒邪侵犯厥陰,而非久瀉,所以說一周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則能活。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就是陽氣已絕而死亡。此症不嘔吐不煩躁,不需要相反的治療方法,服用白通,外灸少陰穴及丹田氣海穴,或許可以挽回一線生機。

傷寒引起腹瀉,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勁者會死亡。

腹瀉是裡虛,脈象應該微弱,反而強勁者,是病邪勝過臟腑,所以會死亡。《難經》說,脈象不符合病情,病情也不符合脈象,這就是死症。所謂的強勁脈象,是指陰寒導致的腹瀉,真陽已衰敗,中氣已傷,胃陽絕而臟腑脈象顯現。以上十章,論述腹瀉有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而為審辨的方法,所以不立方劑。

汪氏以此條證為熱邪導致的腹瀉死症,恐怕是不對的。

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裡寒外熱,出汗且厥逆,用通脈四逆湯主治。

食物進入胃中,依靠脾土之氣,變化而成為黃色,以形成糟粕,如同奉心臟化赤色而為血的道理一樣。如果寒邪傷損厥陰、少陰二經,則陰寒之氣很盛,食物雖然進入胃中,卻不能變化其精微,蒸騰津液而泌出糟粕,清濁不分,完整的食物排出,所以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在少陰經則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裡寒外熱,手腳厥逆,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在厥陰經則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

裡寒外熱,出汗且厥逆,都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以溫通經絡,固護表氣,通達內外陽氣。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是裡寒,外熱是指身體微熱,兼之出汗,這是真陽之氣外泄欲脫的表現。前一條出汗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此條出汗反而厥逆,乃是陽氣大虛。用通脈四逆湯溫經固表,通達內外陽氣。

吳人駒說,有夾雜熱邪的腹瀉,也是食物未消化,乃是邪熱未殺傷食物,其區別在於脈象陰陽虛實的不同。現在驗證,小兒最常見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