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陰虛也。陽邪乘陰分之虛,則其血必瘀而為膿血。常器之云:宜桃花湯。誤矣!愚意云:宜以仲景黃芩湯代之。

案柯氏以此條,屬白頭翁湯部,似是。王云:黃連阿膠湯,亦得。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表上。玉函。有其字。)

〔成〕下利者,脾胃虛也。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津液,則胃氣愈虛,必脹滿。 〔程〕下利清穀,此為裡虛,反攻其表,則汗出而陽從外泄,濁陰得內填,脹滿所由來也。汗劑所以發邪陽之在表也。表若無邪,必拔及里陽而外泄,遂生內寒。 〔汪〕郭白雲云:宜通脈四逆湯。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也字。玉函無。千金翼。作其。)

〔汪〕此辨熱利之脈也。脈沉弦者,沉主裡,弦主急,故為裡急後重,如滯下之證也。脈大者,邪熱甚也。經云:大則病進。故為利未止也。脈微弱數者,此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復,故為利自止也。下利一候,大忌發熱。茲者脈微弱而帶數,所存邪氣有限,故雖發熱,不至死耳。 〔鑑〕由此可知滯下脈大,身熱者必死也。 〔舒〕按厥陰下利,法當分辨陰陽,確有所據,對證用藥,無不立應。但言脈者,玄渺難憑,吾不敢從。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汪〕下利脈沉而遲,裡寒也。所下者清穀,裡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熱,下焦虛寒,無根失守之火,浮於上越於表也。以少赤微熱之故,其人陽氣雖虛,猶能與陰寒相爭,必作鬱冒汗出而解。鬱冒者,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真陽之氣,能勝寒邪,里陽回而表和順,故能解也。病人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鬱冒之時而言。面戴陽系下虛,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虛,即下焦元氣虛。按仲景,雖云汗出而解,然於未解之時,當用何藥?郭白雲云:不解,宜通脈四逆湯。 〔張〕太陽陽明並病,面色緣緣正赤者,為陽氣怫鬱,宜解其表。此下利脈沉遲,而面見少赤,身見微熱,乃陰寒格陽於外,則外微熱;格陽於上,則面少赤。仲景以為下虛者,謂下無其陽,而反在外在上,故云虛也。虛陽至於外越上出,危候已彰。或其人陽尚有根,或用溫藥,以勝陰助陽,陽得復反而與陰爭,瘥可恃以無恐。蓋陽返雖陰不能格,然陰尚盛,亦未肯降,必鬱冒少頃,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邪從外解,自不下利矣。

傷寒緒論云:戴陽者,面赤如微酣之狀。陰證冷極,發躁面赤,脈沉細,為浮火上衝,水極似火也。凡下元虛憊之人,陽浮於上,與在表之邪相合,則為戴陽。陽已戴於頭面,而不知者,更行發散,則孤陽飛越,危殆立至矣!大抵陽邪在表之怫鬱,必面合赤色,而手足自溫。若陰證,虛陽上泛而戴陽,面雖赤足脛必冷。不可但見面赤,便以為熱也。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陰虛導致陽邪乘虛而入,血液就會瘀滯成膿血。古方說用桃花湯治療,這是錯誤的。我認為應該用仲景的黃芩湯代替。

柯氏將此條歸入白頭翁湯的範疇,似乎合理。王氏認為,黃連阿膠湯也可使用。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是脾胃虛弱造成的。胃主津液,發汗會損失津液,使胃氣更虛,因此脹滿。下利清穀是裡虛,反而攻表,就會汗出,陽氣從體表泄露,濁陰內盛,所以脹滿。汗劑是用來發散表邪的,如果表無邪氣,就會耗傷裡陽,導致體內寒邪。郭白雲認為,應該用通脈四逆湯。

下利脈沉弦,是下重;脈大表示病症未止;脈微弱數,表示病症將要自行痊癒,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

這是辨別熱利脈象的方法。脈沉弦,沉主裡,弦主急,所以是裡急後重,像滯下的症狀。脈大,邪熱厲害,經書說「脈大則病進」,所以是下利未止。脈微弱數,是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要恢復,所以是下利將要自行痊癒。下利最忌諱發熱,但這個脈象微弱而帶數,邪氣有限,所以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滯下脈大,身熱者必死。厥陰下利,應區分陰陽,對症下藥,效果一定很好。但脈象玄妙難測,我不敢完全依賴。

下利脈沉而遲,病人面色略少紅潤,身體略微發熱,下利清穀,必然會因鬱冒而汗出而解,病人會略感厥冷。原因是面色略紅,下焦虛弱。

下利脈沉而遲,是裡寒。所下的是清穀,裡寒更甚。面色略少紅潤,身體略微發熱,是下焦虛寒,缺乏溫煦之火,浮於上焦和體表。由於略微紅潤發熱,病人雖然陽氣虛弱,但還能與陰寒抗爭,必然會出現鬱冒汗出而解。鬱冒是指頭目昏沉,這是真陽之氣能克服寒邪,裡陽回升,表邪和順,所以能痊癒。病人會略感厥冷,是指在汗出鬱冒之前。面色略紅,是下焦虛弱,也就是下焦元氣虛弱。仲景雖然說汗出而解,但未解之前應該用什麼藥呢?郭白雲認為,不解的話,應該用通脈四逆湯。太陽陽明同病,面色紅赤,是陽氣鬱滯,應該解表。這個下利脈沉遲,面色略少紅潤,身體略微發熱,是陰寒阻遏陽氣於外,所以外微熱,阻遏陽氣於上,所以面色略少紅潤。仲景認為下虛,是指下焦無陽氣,而反在外在上,所以說虛。虛陽外越上浮,是危候已現。如果病人陽氣尚有根基,可用溫藥來扶陽,陽氣恢復後與陰寒抗爭,痊癒可以期待。陽氣回升,陰寒雖然不能再阻遏,但陰寒仍然很盛,還不肯退去,必然會鬱冒一會兒,然後陽氣勝過陰寒,陰寒排出成汗,邪氣從體表排出,下利也就好了。

《傷寒緒論》說,戴陽是指面色紅潤像微醺的樣子。陰證寒極,發躁面色紅潤,脈沉細,是浮火上衝,水極似火。下元虛弱的人,陽氣浮於上焦,與表邪結合,就稱為戴陽。陽氣已浮於頭面,如果還不知道,再行發散,就會孤陽外越,危殆立刻到來。總之,陽邪在表鬱滯,必然面色紅赤,手足溫暖。如果陰證,虛陽上泛而戴陽,面色雖然紅赤,但足脛必然冰冷,不能只見面色紅赤就認為是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