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保幼大全。四味人參湯。治傷寒脈遲。胃冷嘔吐。(即本方)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令。成本。作今。玉函無。)

〔程〕下利脈絕者死。脈實者亦死。必何如而脈與證合也。緣厥陰下利。為陰寒勝。微熱而渴。則陽熱復也。脈弱。知邪已退。而經氣虛耳。故令自愈。〔錢〕脈弱者。方見其裡氣本然之虛。無熱氣太過。作癰膿便膿血。及喉痹口傷爛赤之變。故可不治。令其自愈也。若或治之。或反見偏勝耳。

案汪氏魏氏周氏。以此條證。為傳經熱利。誤矣。

溯洄集云。六經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讚辭也。但厥陰經中下利嘔噦諸條。卻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並無厥逆而同類者。亦附之耳。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原注】一云。設脈浮復緊。○千金翼。有。作若。令。成本。作今。玉函。千金翼。作者。)

〔成〕下利。陰病也。脈數。陽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微熱汗出。陽氣得通也。利必自愈。諸緊為寒。設復脈緊。陰氣猶勝。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玉函。若。作而。)

〔錢〕陰寒下利。而手足厥冷。至於無脈。是真陽已竭。已成死證。故雖灸之。亦不溫也。若脈不還。反見微喘。乃陽氣已絕。其未盡之虛陽。隨呼吸而上脫。其氣有出無入。故似喘非喘而死矣。〔汪〕喘非灸所致。陽氣不因灸復。則絕證以次第而至。尚論篇云。孤陽隨火氣上逆而脫。誤矣。此條。仲景不言當灸何穴。常器之云。當灸關元氣海二穴。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原本。及千金翼。志聰本。錫駒本。接前條。今據成本。及玉函。分為別條)

〔錢〕少陰負趺陽句。疑有脫字。不然何至詞不達義邪。前注。皆以少陰為水。趺陽為土。恐土不能制水。得以泛溢而為嘔吐下利。予其權於土。土強則水有制。而平成可幾。(案此喻注。蓋本成注。方意亦同。)愚恐猶未合於至理。夫少陰。腎也。水中有火。先天之陽也。

趺陽。胃脈也。火生之土。後天之陽也。此承上文下利而言。凡少陰證中。諸陽虛陰盛之證。而至於下利及下利清穀之證。皆由寒邪太盛。非惟少陰命門。真火衰微。且火不能生土。中焦胃脘之陽不守。故亦敗泄而為下利。少陰脈雖微細欲絕。而為陰寒所勝。則為少陰之真陽負矣。

若趺陽脈尚無虧損。則是先天之陽。雖為寒邪之所鬱伏。而後天胃脘之陽尚在。為真陽猶未磨滅。所謂有胃氣者生。故為順也。若趺陽亦負。則為無胃氣而死矣。

案此條未妥貼。錢注稍覺穩當。柯氏刪之。蓋有所見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成〕下利者。脈當沉而遲。反浮數者。里有熱也。澀為無血。尺中自澀者。腸胃血散也。隨利下必便膿血。清與圊通。脈經曰。清者。廁也。(案脈經。引四時經注。)〔汪〕熱利而得數脈。非反也。得浮脈則為反矣。茲者寸反浮數。此在裡之邪熱。不少斂也。尺中澀者。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四味人參湯治療傷寒脈遲、胃冷嘔吐。

下痢伴有微熱和口渴,脈象微弱者,可自行痊癒。 下痢脈象消失者死亡,脈象有力者也死亡,必須脈象和症狀相符才行。因為厥陰下痢是陰寒盛極,微熱口渴是陽熱復現,脈象微弱說明邪氣已退,只是經氣虛弱而已,所以可以自行痊癒。脈象微弱者,說明其臟腑元氣本就虛弱,並無熱邪過盛,不會出現癰腫、膿血、喉痹、口瘡等病變,所以不必治療,讓它自行痊癒。如果治療,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汪氏、魏氏、周氏將此症狀誤認為傳經熱痢,是錯誤的。

《溯洄集》說,《傷寒論》六經病篇未必是張仲景所作,但厥陰經中下痢嘔吐等條文,卻是張仲景因為這些病症有厥逆症狀而附加上去的,即使沒有厥逆症狀,但屬於同類的也附加上去了。

下痢、脈象數而有力、伴有微熱和汗出者,可以自行痊癒;如果脈象仍然緊緊的,則表示病情尚未痊癒。

下痢是陰病,脈象數是陽脈,陰病出現陽脈是吉兆,微熱汗出表示陽氣通暢,下痢必然自愈。脈象緊緊的是寒邪,如果脈象仍然緊緊的,說明陰邪仍然盛盛,所以說病情尚未痊癒。

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象者,灸治也無法溫暖,如果脈象不能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會死亡。陰寒下痢,手足厥冷,甚至無脈象,說明真陽已竭,已成死症,所以即使灸治,也無法溫暖。如果脈象不能恢復,反而出現微喘,那是陽氣已絕,其殘餘的虛陽隨著呼吸向上脫離,氣體出多入少,所以表現出似喘非喘而死亡。喘息不是灸治造成的,陽氣也不會因為灸治而恢復,則絕症會依次出現。《尚論篇》說:「孤陽隨火氣上逆而脫」是錯誤的。此條文,張仲景並沒有說明應該灸刺哪個穴位,常器說應該灸關元、氣海兩個穴位。

少陰脈弱而胃脈有力者,是好的徵兆。 少陰脈弱而胃脈有力這句話,懷疑有遺漏的字詞,否則為何意思不通順?以前的註釋,都把少陰當作水,趺陽當作土,恐怕土不能克水,導致水泛濫而引起嘔吐下痢。將其權衡於土,土強則水受制,病情就能好轉。此喻注,大概是本著成氏註釋,方意也相同。我擔心這仍然與至理不合。少陰是腎,水中含火,是先天之陽;趺陽是胃脈,火生土,是後天之陽。這是承接上文下痢而言。凡是少陰證中,陽虛陰盛的症狀,以及下痢清穀的症狀,都是寒邪太盛所致,不僅是少陰命門真火衰微,而且火不能生土,中焦胃脘的陽氣不能守住,所以也敗泄而導致下痢。少陰脈雖細弱將絕,而被陰寒所勝,則為少陰的真陽衰竭。

如果趺陽脈尚無損傷,那就是先天之陽,雖然被寒邪所鬱結,但後天胃脘的陽氣還在,說明真陽尚未磨滅,所謂「有胃氣者生」,所以是好的徵兆。如果趺陽也衰竭,則為無胃氣而死亡。

此條文不夠妥當,錢氏的註釋稍微穩妥一些,柯氏刪除了此條,大概是有他的理由。

下痢,寸脈反而浮數,尺脈卻澀滯,必定會排出清稀膿血。下痢,脈象應該沉而遲,反而浮數,說明裡有熱邪;澀滯表示無血;尺脈澀滯,說明腸胃血液散亂,隨下痢排出必定是膿血,清稀與稠厚相通。《脈經》說:「清者,廁也」。熱痢而得數脈,不算反常;得浮脈才算反常。這裡寸脈反而浮數,這是裡面的邪熱沒有收斂;尺脈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