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玉函。升麻。當歸。各一兩六銖。千金翼同。),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玉函。千金翼。作麥門冬。),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案此條。證方不對。注家皆以為陰陽錯雜之證。迴護調停。為之詮釋。而柯氏斷然為非仲景真方。可謂千古卓見矣。茲不敢繁引諸說云。○又案外臺引小品。載本方。方後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傷寒選錄云。此藥之大者。若瘟毒瘴利。表裡不分。毒邪沉熾。或咳或膿或血者。宜前藥。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此。玉函。作為。趣。正脈本。作趨。諸本同。唯方本作趣。)

〔錢〕傷寒四五日。邪氣入里。傳陰之時也。腹中痛。寒邪入里。胃寒而太陰脾土病也。轉氣下趨少腹者。言寒邪盛。而胃陽不守。水穀不別。聲響下奔。故為欲作自利也。〔周〕愚案腹中痛。又何以知是虛寒。若火痛。必自下逆攻而上。若熱痛。必胸結煩滿而實。故下氣轉趨。知為寒欲利無疑也。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復吐下之。玉函。千金翼。全書。作復吐之。玉函。無若字。即吐。作即出者。千金翼。寒格上。有而字。)

〔王〕案本自寒下。恐是本自吐下。玩復字可見。蓋胃寒則吐。下寒則利。胃寒者不宜吐。醫反吐之。則傷胃氣。遂成寒格。下文文氣不貫。當有闕文。

金鑑云。經論中。並無寒下之病。亦無寒下之文。玩本條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當是格字。文義始屬。注家皆釋胃寒下利。不但文義不屬。且與芩連之藥不合。○案柯本。刪更逆吐下四字。要之此條。必有誤脫。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柯〕傷寒吐下後。食入口即吐。此寒邪格熱於上焦也。雖不痞硬。而病本於心。故用瀉心之半。調其寒熱。以至和平。去生薑半夏者。心下無水氣也。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鑑〕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熱格也。寒格。當以理中湯。溫其太陰。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熱格。當用乾薑人參安胃。黃連黃芩。降胃火也。

案金匱。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金鑑註文。與此條意同。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方劑及其相關論述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騰,去其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藥的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的時間一樣,直至藥盡。汗出則病癒。

關於此方,方證並不相符。歷代注家都認為這是陰陽錯雜的證候,因此作各種解釋。柯氏則斷然認為它不是張仲景的真方,這可謂千古以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不贅述諸多說法。另據《外台秘要》引自《小品方》,載有此方,方後註明:「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傷寒選錄》記載:此方藥力較強,如遇瘟疫、瘴癘、表裡不分、毒邪沉熾,或咳嗽、咳膿、咳血等症,都可使用此方。

傷寒病發四五天,腹中疼痛,氣體下行於少腹,這是將要腹瀉的徵兆。

(錢氏意見:)傷寒四五天,邪氣入裡,傳至陰經的時候,腹中疼痛,寒邪入裡,胃寒,脾土受損。氣體下行於少腹,說明寒邪盛,胃陽不固,水穀不分,聲響下奔,所以將要腹瀉。

(周氏意見:)愚見認為腹中疼痛,怎麼就能知道是虛寒呢?若是火熱疼痛,必然從下逆上攻;若是熱痛,必然胸部阻塞煩悶而實證。所以氣體下行,就知道是寒邪導致將要腹瀉,毫無疑問。

傷寒本就從寒邪下注,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寒邪更加逆上,導致吐瀉。如果食物入口即吐,則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療。(原文中關於「復吐下之」的字句有不同版本,存在爭議。)

(王氏意見:)認為「本自寒下」可能誤為「本自吐下」,從「復」字可見。因為胃寒則吐,下寒則瀉,胃寒不宜再吐,醫生反而用吐瀉法,則傷及胃氣,導致寒邪更加逆上。下文文氣不通,應該有缺文。

《金鑒》記載:經文中,並無「寒下」之病,也無「寒下」之文。觀察本條下文「寒邪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中的「下」字,應是「格」字,文義才能通順。歷代注家都解釋為胃寒下利,不僅文義不通,而且與黃芩黃連等藥不相符。柯氏版本刪去了「更逆吐下」四字,總之,此條一定有錯誤或脫漏。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煮至二升,濾去藥渣,分溫兩次服用。

(柯氏意見:)傷寒吐瀉之後,食物入口即吐,這是寒邪犯熱於上焦。雖然沒有痞硬,但病根在於心,所以用瀉心湯的一半劑量,調和寒熱,使之平和。不用生薑、半夏,是因為心下無水氣;不用甘草、大棗,是因為嘔吐不宜用甘草。

(《金鑒》意見:)早晨吃飯晚上吐,是脾寒;食物入口即吐,是胃熱。寒邪犯熱,應該用理中湯溫補太陰,加丁香降逆;熱邪犯熱,則應該用乾薑、人參安胃,黃連、黃芩降胃火。

《金匱要略》記載:食物吃下去就吐,用大黃甘草湯治療。《金鑒》註釋與此條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