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2)
卷六 (12)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印〕曰病人者,非厥陰之為病,而亦非外受之寒邪也,以手足厥冷,故列於厥陰篇中。〔鑑〕病人手足厥冷,若脈微而細,是寒虛也;寒虛者,可溫可補;今脈乍緊勁,是寒實也;寒實者,宜溫宜吐也。時煩吐蛔,飢不能食,乃病在胃中也;今心中煩滿,飢不能食,是病在胸中也。
寒飲實邪,壅塞胸中,則胸中陽氣,為邪所遏,不能外達四肢,是以手足厥冷,胸滿而煩,飢不能食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湧其在上之邪,則滿可消,而厥可回矣。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錢〕金匱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太陽篇中,有飲水多者,心下必悸。此二語,雖皆仲景本文,然此條並不言飲水。蓋以傷寒見厥,則陰寒在裡,裡寒則胃氣不行,水液不布,必停蓄於心下,阻絕氣道,所以築築然而悸動,故宜先治其水,當服茯苓甘草湯,以滲利之,然後卻與治厥之藥。
不爾則水液既不流行,必漸漬入胃,寒厥之邪在裡,胃陽不守,必下走而作利也。〔鑑〕傷寒太陽篇,汗出表未和,小便不利。此條傷寒表未解,厥而心下悸,二證皆用茯苓甘草湯者,蓋因二者見證雖不同,而里無熱表未和,停水則同也。故一用之諧和營衛以利水,一用之解表通陽以利水,無不可也。此證雖不曰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之意自在。若小便利,則水不停,則厥悸屬陰寒矣,豈宜發表利水耶?〔汪〕郭雍云:以四逆湯治厥。
金鑑云:厥而心下悸者之下,當有以飲水多四字;若無此四字,乃陰盛之悸,非停水之悸矣,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 ○案:此說近是。汪氏周氏,以此條證為熱厥兼停水,誤矣。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柯〕寸脈沉遲,氣口脈平矣,下部脈不至,根本已絕矣。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喉咽不利,水穀之道絕矣,汁液不化,而成膿血,下濡而上逆,此為下厥上竭,陰陽離決之候,生氣將絕於內也。麻黃升麻湯,其方味數多,而分兩輕,重汗散而畏溫補,乃後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此證此脈,急用參附以回陽,尚恐不救,以治陽實之品治亡陽之證,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絕汗出而死,是為可必,仍附其方,以俟識者。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縮,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下滿悶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病在胸中,應該催吐,可以使用瓜蒂散。
病人手腳冰冷,如果脈搏微弱細小,這是寒虛;寒虛可以溫補。但脈搏時而緊縮有力,這是寒實,寒實應該溫熱身體並催吐。病人時常感到煩悶想吐蛔蟲,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病在胃中。但如今病人感到心煩意悶、飢餓難食,這是病在胸中。
寒邪和寒飲停滯在胸中,阻塞了胸中的陽氣,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手腳冰冷,胸悶煩躁,飢餓難食。應該催吐,使用瓜蒂散,將上焦的邪氣排出,胸悶就能消除,手腳冰冷也能恢復。
傷寒病引起手腳冰冷,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飲停滯,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否則水飲停滯在胃中,就會導致腹瀉。
金匱要略記載:「水停滯於心下,嚴重者則心悸。」太陽篇中也記載:「飲水過多者,心下必悸動。」這兩句話雖然都是仲景的原文,但這條病症並未提及飲水。因為傷寒病出現手腳冰冷,說明陰寒在裡,裡寒則胃氣運行不暢,水液不能正常佈散,必然停滯於心下,阻礙氣機運行,所以才會心悸。因此應該先治療水飲停滯,服用茯苓甘草湯利水,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
否則,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漸漸停滯於胃中,寒邪和手腳冰冷的邪氣停滯於內,胃陽不能固守,就會下行而導致腹瀉。傷寒太陽篇中記載,汗出但表證未解,小便不利。這條病症是傷寒表證未解,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兩種情況都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是因為兩種情況雖然證狀不同,但內裡沒有熱邪,表證未解,水飲停滯卻是一樣的。所以一種用來調和營衛利水,一種用來解表通陽利水,都是可以的。此證雖然沒說小便不利,但小便不利的意思包含在其中。如果小便通暢,則水飲不會停滯,那麼手腳冰冷和心悸就屬於陰寒,怎麼能用發表利水的藥物呢?郭雍說用四逆湯治療手腳冰冷。
金匱要略中說,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的描述下面,應該有「飲水過多」四字。如果沒有這四字,就是陰盛導致的心悸,不是水飲停滯導致的心悸。怎麼能知道是水飲停滯,而說應該先治療水飲呢?這個說法比較接近事實。汪氏、周氏認為這個病症是熱邪導致的手腳冰冷兼水飲停滯,這是錯誤的。
傷寒病六七天,大便溏瀉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厥逆,下腹部脈搏摸不到,咽喉不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這是難治的病症,用麻黃升麻湯治療。
寸脈沉遲,氣口脈平,下腹部脈搏摸不到,根本已經絕了。六腑之氣外泄,導致手腳冰冷;五臟之氣內虛,導致下利不止;咽喉不利,水谷之道不通,津液不能化生,而形成膿血,下焦濕潤而上逆,這是下焦厥逆,上焦虛竭,陰陽離決的徵候,生機將要內竭。麻黃升麻湯,藥味很多,劑量卻很輕,容易發汗,卻畏懼溫補,這是後世粗心的醫工所為,肯定不是仲景的方子。這個病症和脈象,應該緊急使用參附湯回陽救逆,還不一定能救活。用治療陽實的藥物來治療陽虛的病症,如同用刀劍去砍擊自己,怎麼敢期望他出汗而痊癒呢?不出汗而死,這是必然的。仍然附上這個方子,留待識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