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1)
卷六 (11)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錢〕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當用四逆湯。而脈細欲絕。乃陽衰而血脈伏也。故加當歸。是以名之曰當歸四逆湯也。不謂方名雖曰四逆。而方中並無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陽氣。是以不能無疑也。恐是歷年久遠。散失遺亡。訛舛於後人之手。未可知也。從來注傷寒家。皆委曲順解。
曾不省察其理。亦何異於成氏之隨文順釋乎。〔柯〕此條證為在裡。當是四逆本方加當歸。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湯攻表。誤矣。既名四逆湯。豈得無姜附。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錢〕此承上文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固當以當歸四逆治之矣。若其人平素。內有久寒者。而又為客寒所中。其涸陰冱寒。難於解散。故更加吳茱萸之性燥苦熱。及生薑之辛熱以泄之。而又以清酒。扶助其陽氣。流通其血脈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當歸(三兩),芍藥(二兩炙○玉函。作三兩。),通草(二兩○玉函。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千金翼作八兩。方周錢鑑。作三兩。),大棗(二十五枚擘),茱萸(二升○玉函。千金翼。作吳茱萸二兩。方周錢鑑。作半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原注】一方。水酒各四升。○玉函。千金翼。並用水酒各四升。)
〔柯〕此本是四逆。與吳茱萸相合。而為偶方也。吳茱萸。配附子。生薑佐乾薑。久寒始去。
嚴氏濟生方。通脈四逆湯。治霍亂多寒。肉冷脈絕。
即本方。加附子。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千金翼。無內字。又作若。)
〔鑑〕通身大汗出。熱當去矣。熱仍不去。而無他證。則為邪未盡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熱不去。而更見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惡寒。是陽亡於表。寒盛於裡也。故主四逆湯。溫經以勝寒。回陽而斂汗也。〔汪〕內拘急。此寒氣深入於裡。寒主收引。當是腹以內拘急。
案方氏云。內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氣不利也。乃以內拘急。為手足拘急。然內字不妥帖。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玉函。千金翼。汗下。有出字。)
〔錢〕上條大汗出。而熱不去。此條大汗出。而不言熱。是無熱矣。或曰。上文下利厥逆而惡寒。且多內拘急四肢疼之證。此條亦大下利厥冷。而不惡寒。其不言熱。乃陽氣猶未飛越於外。得毋較前為稍輕乎。曰無熱則陽氣更微。大下利則陰邪更盛。故亦以四逆湯主之。
案玉函經。此下有兩條。曰表熱裡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此裡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此表熱也。曰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身厥舌乾也。所以少陰惡寒而倦。此表寒也。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裡熱也。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上方劑量以水八升,煮成三升,過濾後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手足厥冷,就是四逆症,因此應使用四逆湯。但脈搏細弱將絕,這是陽氣衰弱,血液運行受阻的表現,所以加入當歸,因此命名為當歸四逆湯。方名雖然叫做四逆湯,但方劑中卻沒有生薑和附子,不知如何回陽,令人疑惑。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方劑失傳,後人抄寫時出現錯誤,難以確定。以往注解傷寒的醫家,都只是牽強附會地解釋,從未仔細考究其理,這與只是依字面順序解釋的成氏有何不同呢?此症狀屬於裡證,應當是四逆湯加當歸,如同茯苓四逆湯的例子,如果反用桂枝湯治療表證,那就錯了。既然叫做四逆湯,怎麼能沒有生薑和附子呢?
如果患者素體久寒,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承接上文所述,手足厥冷,脈搏細弱將絕,固然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治療。但如果患者平素體內有久寒,又受到外感寒邪,其陰寒凝滯,難以散開,所以再加入性味燥熱的吳茱萸和辛熱的生薑來疏通寒邪,並用清酒來扶助陽氣,使血液運行通暢。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組成:
當歸三兩,芍藥二兩(炙,玉函經作三兩),通草二兩(玉函經作三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千金翼方作八兩,方周錢鑑作三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玉函經、千金翼方作二兩,方周錢鑑作半斤)。
以上九味藥,用六升水和六升清酒一起煎煮,取五升藥液,過濾後溫服,分五次服用。(原注:另一方劑使用水酒各四升。)此方是四逆湯與吳茱萸配伍而成的合方。吳茱萸配伍附子,生薑佐以乾薑,久寒才能去除。
嚴氏《濟生方》中的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霍亂伴有寒證,肌肉冰冷、脈搏微弱的症狀,就是這個方劑加附子。
大汗淋漓,發熱不退,腹部拘緊,四肢疼痛,又腹瀉、厥逆且惡寒者,可用四逆湯治療。(千金翼方中無「內」字,另作「若」)
全身大汗淋漓,熱應該退了,但熱仍然不退,而無其他症狀,則說明邪氣未盡,寒邪未解。現在大汗淋漓熱不退,又見腹部拘緊、四肢疼痛,且腹瀉、厥逆而惡寒,這是陽氣耗散於表,寒邪盛於裡的表現,因此使用四逆湯溫經散寒,回陽斂汗。腹部拘緊,這是寒邪深入臟腑的表現,寒邪具有收引的作用,應是指腹部內部拘緊。
方氏認為,腹部拘緊、四肢疼痛是津液虧損,骨氣不利所致,將「內拘緊」解釋為手足拘緊,但「內」字用得不妥當。
大汗或大瀉,且厥冷者,可用四逆湯治療。(玉函經、千金翼方中,「汗下」有「出」字)
上文提到大汗淋漓,但熱不退,這段則提到大汗淋漓,沒有提及發熱,這是沒有發熱的意思。有人說,上文有腹瀉、厥逆、惡寒,還有腹部拘緊、四肢疼痛等症狀;這段則是大瀉、厥冷,沒有惡寒,不提及發熱,這是因為陽氣尚未外泄,或許比前面情況稍輕一些。沒有發熱說明陽氣更虛弱,大瀉說明陰邪更盛,所以也用四逆湯治療。
玉函經中,這下面還有兩條:
一、表熱裡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這是裡寒;所以陰證也有發熱者,這是表熱。
二、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身厥舌乾,這是表寒;時時自覺煩躁,不願穿厚衣服,這是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