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9)
卷六 (9)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脈上,《玉函》、《千金翼》有其字「微」;《千金翼》作「數」。)
〔鑑〕此詳申厥陰臟厥之重證也。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者,是厥陰陰邪之重病也。若不圖之於早,為陰消陽長之計,必至於陰氣寖寖而盛,厥冷日深,煩躁日甚。雖用茱萸、附子、四逆等湯,恐緩不及事。惟當灸厥陰,以通其陽。如手足厥冷,過時不還,是陽已亡也,故死。
〔程〕脈微厥冷而煩躁,是即前條中所引臟厥之證。六七日前無是也。
〔汪〕煩躁者,陽虛而爭,乃臟中之真陽欲脫,而神氣為之浮越,故作煩躁。常器之云:「可灸太衝穴,以太衝二穴為足厥陰脈之所注,穴在足大指下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可灸三壯。」武陵陳氏云:
灸厥陰,如關元、氣海之類。
宗印云:「此當灸厥陰之滎穴、會穴;行間、章門是也。關元、百會亦可。」○案:今驗氣海、關元,為得矣。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喻〕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陽氣外散之候,陰陽兩絕,亦主死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玉函》無此條。)
〔成〕《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傷寒發熱,為邪氣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腑臟氣絕,故死。
〔錢〕發熱則陽氣已回,利當自止;而反下利至甚,厥冷不止者,是陰氣盛極於裡,逼陽外出,乃虛陽浮越於外之熱,非陽回之發熱,故必死矣。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玉函》「不利」作「不便利」;「便」字作「忽」。)
〔魏〕傷寒六七日不下利,此必見陽微之證於他端也,而人不反覺,遂延誤其扶陽之方。其人忽而熱發,利行汗出,且不止,則孤陽為盛陰所逼,自內而出亡於外,為汗為熱,自上而隨陰下泄為利。頃刻之間,陽不守其宅,陰自獨於裡,有陰無陽而死。倘早為圖,維何致噬臍莫追乎!
〔錫〕王元成曰:厥陰病發熱不死。此三節,發熱亦死者:首節在躁不得臥,次節在厥不止,三節在汗出不止。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成本》、《玉函》「亡」字上,有「為」字;《千金翼》作「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
〔程〕諸四逆厥之不可下者,已條而析之矣,更得言夫虛家亦然之故。傷寒五六日,外無陽證,內無胸腹證,脈虛復厥,則虛寒二字,人人知之,誰復下者?誤在肝虛則燥而有閉證,寒能澀血故也。故曰此為亡血,下之死。方云:「亡」與「無」通。錢本改原文作「無血」。《金鑑》云:「結胸」二字,當是「大便」二字。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皆無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何所謂邪?○案:以上數說,不可從;程注覺允當矣。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就要灸治厥陰穴。如果厥冷的症狀沒有恢復,就會死亡。(脈象微弱的記載,見於《玉函》和《千金翼》。《千金翼》中記載為脈象數。)
這詳細說明了厥陰臟腑厥冷的嚴重症狀。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這是厥陰經陰邪入侵的重症。如果不早加治療,採取恢復陰陽平衡的措施,陰氣就會越來越盛,厥冷越來越嚴重,煩躁越來越厲害。即使使用茱萸、附子、四逆湯等溫陽藥物,恐怕也緩解不及。只有灸治厥陰穴,才能疏通陽氣。如果手腳厥冷,時間久了仍未恢復,則說明陽氣已衰竭,所以會死亡。
脈象微弱,厥冷煩躁,正是前面提到的臟腑厥冷的症狀,病程六七天前不會出現這種症狀。煩躁不安,是因為陽氣虛弱而掙扎,是臟腑中的真陽之氣將要脫離,神氣因此浮動不安,所以表現為煩躁。常器說,可以灸太衝穴,因為太衝穴是足厥陰經的經脈所注之穴,位於足大拇指下後二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可灸三壯。武陵陳氏說,灸厥陰穴,如同灸關元、氣海穴之類。宗印說,應該灸厥陰經的滎穴和合穴,即行間穴和章門穴;關元穴、百會穴也可以。現在驗證,氣海穴、關元穴的效果確實不錯。
傷寒病發熱,腹瀉,厥逆,煩躁不安,無法平臥,就會死亡。
厥逆的症狀只有發熱並不會死亡,因為發熱表示邪氣從體表排出,裡證自然消除,腹瀉也會自然停止。如果反而腹瀉、厥逆,煩躁加重,那麼發熱又是陽氣外散的徵兆,陰陽都衰竭了,也會死亡。
傷寒病發熱,腹瀉嚴重,厥逆不止,就會死亡。(《玉函》中沒有這條記載。)
《金匱要略》說:六腑之氣衰竭於外,則手腳冰冷;五臟之氣衰竭於內,則腹瀉不止。傷寒病發熱,是邪氣特別盛;腹瀉嚴重,厥逆不止,是腑臟之氣衰竭,所以會死亡。發熱說明陽氣已經回歸,腹瀉應該自行停止,但反而腹瀉嚴重,厥冷不止,說明陰氣在裡盛極,逼迫陽氣外出,這是虛陽浮越於外的熱,不是陽氣回歸的發熱,所以必然死亡。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沒有腹瀉,突然發熱並腹瀉,而且汗出不止,就會死亡,這是因為有陰無陽的緣故。(《玉函》中「不利」作「不便利」,「便」字作「忽」。)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沒有腹瀉,這必然在其他方面已經表現出陽氣虛弱的徵兆,但病人沒有察覺,延誤了扶助陽氣的治療,突然發熱,腹瀉,汗出不止,則孤陽被盛陰逼迫,從內而出,亡於體外,表現為汗出、發熱,從上而下隨著陰邪下泄而腹瀉。頃刻之間,陽氣不能守住其位,陰邪獨盛於內,有陰無陽而死亡。如果及早治療,又何至於悔之晚矣呢?
王元成說:厥陰病發熱不死,這三種情況發熱也會死亡:第一種是煩躁不安,無法平臥;第二種是厥逆不止;第三種是汗出不止。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沒有胸腹脹滿的症狀,脈象虛弱,又出現厥逆,就不能服用瀉下藥,這是因為失血,服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成本》、《玉函》中「亡」字上還有個「為」字;《千金翼》中作「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
關於各種四逆厥逆不能服用瀉下藥的,已經分條分析過了。更要說明虛寒體質也是如此。傷寒病發病五六天,體表沒有陽證,內裡沒有胸腹脹滿的症狀,脈象虛弱,又出現厥逆,那麼虛寒二字,人人都知道,誰還會服用瀉下藥呢?錯誤在於肝臟虛弱則燥熱而有閉塞的症狀,寒邪能阻滯血液,所以說這是失血,服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亡」與「無」相通,錢氏版本將原文改為「無血」。《金鑑》說:「結胸」二字應是大便二字。沒有胸腹脹滿的症狀,脈象虛弱,又出現厥逆,都是不能服用瀉下藥的道理,而說不能服用瀉下藥,是什麼意思呢?以上幾種說法,都不能採信,程氏的註解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