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汪云。補亡論。郭白雲云。熱不除而便血。可犀角地黃湯。柯云。此少陽半表半裡症。微者小柴胡和之。深者大柴胡下之。○案以上二說。恐與經旨畔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是謂大腹不滿。而惟小腹滿。按之痛也。論中有小腹滿。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結膀胱證。小便不利者。是水結膀胱證。手足熱。小便赤澀者。是熱結膀胱證。此則手足冷。小便數而白。知是冷結膀胱證也。〔程〕發厥。雖不結胸。而小腹滿。

實作痛結。則似乎可下。然下焦之結多冷。不比上焦之結多熱也。況手足厥。上焦不結。惟結膀胱關元之處。故曰冷結也。〔錢〕關元者。任脈穴也。在臍下三寸。亦穴之在小腹者。總指小腹滿痛而言。故謂冷結在膀胱關元也。〔柯〕當知結胸證。有熱厥者。〔汪〕補亡論。

龐安時云。宜灸關元穴。據圖經云。關元一穴。系腹部中行。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治臍下㽲痛。灸之良。可百壯。愚以灸關元。而膀胱之冷結自解矣。

案總病論。刪言我不結胸五字。似是。傷寒蘊要云。小腹。下焦所治。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或用真武湯。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玉函。無兩者字。便。作清。成本。無上者字。熱不除者下。有其後二字。)

〔鑑〕傷寒邪在厥陰。陽邪則發熱。陰邪則厥寒。陰陽錯雜。互相勝復。故或厥或熱也。傷寒發熱四日。厥亦四日。是相勝也。今厥反三日。復熱四日。是熱多厥少。陽勝陰退。故其病當愈也。當愈不愈。熱仍不止。則熱鬱於陰。其後必便膿血也。

汪云。補亡論。常器之云。可桃花湯。誤矣。愚以仲景黃芩湯。可借用之。○案未知是否。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喻本。程本。魏本。金鑑。並接前條為一條。)

〔方〕此反上條而言。進。謂加重也。〔程〕厥陰少陽。一臟一腑。少陽在三陽為盡。陽盡則陰生。故有寒熱之往來。厥陰在三陰為盡。陰盡則陽生。故有厥熱之勝復。凡遇此證。不必論其來自三陽。起自三陰。只論厥與熱之多少。熱多厥少。知為陽勝。陽勝病當愈。厥多熱少。

知為陰勝。陰勝病日進。熱在後而不退。則為陽過勝。過勝而陰不能復。遂有便血諸熱證。厥在後而不退。則為陰過勝。過勝而陽不能復。遂有亡陽諸死證。所以調停二者。治法須合乎陰陽進退之機。陽勝宜下。陰勝宜溫。若不圖之於早。坐令陰竭陽亡。其死必矣。〔汪〕補亡淪。

常器之云。可四逆湯。待其熱退寒進。厥不復熱者。始可用之。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汪氏《補亡論》、郭氏皆言:熱未退而便血,可用犀角地黃湯。柯氏則認為這是少陽半表半裡證,輕者用小柴胡湯和解,重者用大柴胡湯瀉下。以上兩種說法,恐怕與經義相違背。

病人手足厥冷,自稱無結胸,小腹滿脹,按壓疼痛,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與關元穴處。

(註解)病人手足厥冷,自稱無結胸,這是指腹部不脹滿,唯獨小腹脹滿疼痛。文中提到小腹脹滿疼痛,小便通暢者,是血瘀於膀胱的證候;小便不通者,是水停於膀胱的證候;手足發熱,小便赤澀者,是熱邪結於膀胱的證候。此例手足冰冷,小便頻數而色白,可知是寒邪結聚於膀胱的證候。(程氏)發厥,即使沒有結胸,但小腹脹滿,按之疼痛,似乎可以瀉下治療。然而下焦的結聚多為寒邪,不像上焦的結聚多為熱邪。況且手足厥冷,上焦並未結聚,只是結聚在膀胱與關元穴處,所以稱為寒邪結聚。(錢氏)關元穴是任脈穴位,位於肚臍下三寸,也是位於小腹的穴位,總指小腹脹滿疼痛而言,所以說寒邪結聚在膀胱與關元穴處。(柯氏)應該知道結胸證,也有熱厥的表現。(汪氏《補亡論》)

龐安時認為,應該灸關元穴。《圖經》記載,關元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肚臍下三寸,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位,治療臍下脹痛,灸治效果良好,可以灸一百壯。我認為灸關元穴,可以使膀胱的寒邪結聚自行消散。

綜論此病,刪去「言我不結胸」五字似較妥當。《傷寒蘊要》記載,小腹屬於下焦,位於膀胱上口,主司氣化清濁,可用真武湯治療。

傷寒發熱四天,厥逆三天,再次發熱四天,厥逆較少而發熱較多,病情將要痊癒。發熱四天到七天,熱邪不退,必然會排出膿血。(玉函本無「兩者」字,便字作清;成本無「上」字,熱不除者下有「其後」二字)

(註解)傷寒邪氣侵犯厥陰,陽邪則發熱,陰邪則厥逆。陰陽錯雜,互相消長,所以時而厥逆時而發熱。傷寒發熱四天,厥逆也四天,這是陰陽互相抗衡。現在厥逆三天,再次發熱四天,這是發熱較多厥逆較少,陽氣勝過陰氣,所以病情將要痊癒。如果病情未愈,熱邪仍然不退,則熱邪鬱積於陰,之後必然會排出膿血。

汪氏《補亡論》、常器之皆言:可用桃花湯,這是不對的。我認為仲景的黃芩湯可以借鑒使用。是否適用,尚待驗證。

傷寒厥逆四天,發熱三天,再次厥逆五天,病情加重。寒邪較多熱邪較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喻本、程本、魏本、金鑑皆將此條與前條合併)

(註解)這與上一條相反,加重指病情加劇。(程氏)厥陰屬臟,少陽屬腑。少陽在三陽之中屬終末,陽氣衰竭則陰氣生長,所以寒熱往來。厥陰在三陰之中屬終末,陰氣衰竭則陽氣生長,所以厥逆與發熱互相消長。遇到這種證候,不必追究是來自三陽還是三陰,只論厥逆和發熱的多少。熱多厥少,知道是陽氣勝,陽氣勝則病情將愈;厥逆多熱少,知道是陰氣勝,陰氣勝則病情加重。熱邪在後而不能退,這是陽氣過度亢盛,亢盛則陰氣不能恢復,於是出現便血等熱證;厥逆在後而不能退,這是陰氣過度亢盛,亢盛則陽氣不能恢復,於是出現亡陽等危重證候。所以要調和陰陽,治療方法必須符合陰陽消長的規律。陽氣勝則宜瀉,陰氣勝則宜溫。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導致陰陽俱竭,必然死亡。(汪氏《補亡論》)

常器之認為,可用四逆湯。等到熱邪退去寒邪加重,厥逆不再發熱時,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