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四五日下。成本。玉函。有而字。)

〔程〕傷寒母論一二日。至四五日。而見厥者。必從發熱得之。熱在前厥在後。此為熱厥。不但此也。他證發熱時不復厥。發厥時不復熱。蓋陰陽互為勝復也。唯此證。孤陽操其勝勢。厥自厥。熱仍熱。厥深則發熱亦深。厥微則發熱亦微。而發熱中。兼夾煩渴不下利之裡證。

總由陽陷於內。菀其陰於外。而不相接也。須用破陽行陰之法。下其熱。而使陰氣得伸。逆者順矣。不知此而反發汗。是徒從一二日。及發熱上起見。認為表寒故也。不知熱得辛溫。而助其升散。厥與熱兩不除。而早口傷爛赤矣。〔喻〕前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厥應下之者。

其辨甚微。蓋先四逆而後厥。與先發熱而後厥者。其來迥異。故彼云不可下。此云應下之也。以其熱深厥深。當用苦寒之藥。清解其在裡之熱。即名為下。如下利譫語。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寧不引熱勢上攻。口傷爛赤。與喉痹互意。

案喻注云。先四逆而後厥。則似以四逆與厥。分為二證。錢氏於四逆散注。辨厥四逆同一義。極是。當參考。

案注云。此條。系陽明篇錯簡。此說非也。此證固是陽明胃家實。然以其厥者。與厥陰之厥相似。故揭於此篇。與下白虎湯條同意。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鑑〕傷寒邪傳厥陰。陰陽錯雜為病。若陽交於陰。是陰中有陽。則不厥冷。陰交於陽。是陽中有陰。則不發熱。惟陰盛不交於陽。陰自為陰。則厥冷也。陽亢不交於陰。陽自為陽。則發熱也。蓋厥熱相勝則逆。逆則病進。厥熱相平則順。順則病愈。今厥與熱日相等。氣自平。

故知陰陽和。而病自愈也。〔喻〕厥終不過五日以下三句。即上句之註腳。〔程〕云自愈者。見厥熱已平。其他些少之別證。舉不足言矣。〔魏〕厥熱各五日。皆設以為驗之辭。俱不可以日拘。如算法設為問答。以明其數。使人得較量其虧盈也。厥之本於肝。忽發熱忽厥。亦猶少陽往來寒熱之義也。

陽經病本於腑。病淺在表。陰經病本於臟。病深在裡。此所以為時之久暫不同也。觀於瘧證之一日間日三日。發之遲速不同。則少陽之往來寒熱。厥陰之忽熱忽厥。皆肝經臟之本然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成本。玉函。冷之者。無。)

〔魏〕凡厥者。其間為寒為熱不一。總由肝臟受病。而筋脈隧道。同受其患。非陰盛而陽衰。陽為寒邪所陷。則陽盛而陰衰。陰為熱邪所阻。二氣之正。必不相順接交通。寒可致厥。熱亦可致厥也。言凡厥者。見人遇厥。當詳諦其熱因寒因。而不可概論混施也。夫厥之為病何狀。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出現厥症,必定先發熱。先有發熱,之後必定出現厥冷。厥冷症狀嚴重,發熱也嚴重;厥冷症狀輕微,發熱也輕微。厥冷應當用瀉下法治療,但如果反而用發汗法,則必定會導致口腔潰爛紅腫。

傷寒論一二日到四五日出現厥症,必定是由發熱引起的。先發熱後厥冷,這是熱厥。但也不僅如此,其他情況發熱時不出現厥冷,出現厥冷時不發熱,這是陰陽互相消長。只有這種情況,孤陽獨盛,厥冷自現,發熱依然存在,厥冷嚴重則發熱也嚴重,厥冷輕微則發熱也輕微。而且在發熱過程中,同時伴有煩渴、無下痢等裡證。

總的來說,是陽氣陷於內,陰邪壅盛於外,陰陽不相接。必須採用破陽行陰的方法,瀉下熱邪,使陰氣得以舒展,逆轉為順。若不知此法,反而使用發汗,是只看到一二日及發熱的初期症狀,誤以為是表寒,殊不知辛溫之劑會助長邪氣升散,導致厥冷與發熱兩種病症都不除,很快就會出現口舌潰爛紅腫。之前提到所有四逆厥冷症狀,都不宜瀉下,而這裡說厥冷應當瀉下,其辨別非常微妙。因為先有四逆症狀後有厥冷,與先發熱後厥冷的病因完全不同,所以那裡說不可瀉下,這裡說應當瀉下。由於熱邪和厥冷都很嚴重,應該使用苦寒藥物,清除裡熱,這就叫做瀉下。例如下痢神志不清,只需使用小承氣湯即可,從未聽說過要用峻下之法。如果不用苦寒藥物,反而使用辛甘發汗藥物,豈不是會導致熱邪上攻,造成口腔潰爛紅腫,與喉痹症狀相似。

按喻注說,先有四逆症狀後有厥冷,似乎將四逆與厥冷分為兩種症狀。錢氏在四逆散的註解中,認為厥冷與四逆是一回事,非常正確,應當參考。

按註解說,這一條是陽明篇錯簡,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此證確屬陽明胃家實證,但由於其厥冷症狀與厥陰的厥冷相似,所以記載在此篇,與下白虎湯的條文意思相符。

傷寒病證出現厥冷五日,發熱也五日,如果第六日仍出現厥冷,則不會自愈;如果厥冷不再出現,則會自愈。厥冷最長不過五日,因為發熱五日,所以可以知道會自愈。

傷寒邪氣傳至厥陰,陰陽錯雜而生病。若陽氣交於陰,則陰中有陽,不會出現厥冷;若陰氣交於陽,則陽中有陰,不會發熱。只有陰盛不與陽氣交合,陰氣自為陰,才會出現厥冷;陽氣亢盛不與陰氣交合,陽氣自為陽,才會發熱。厥冷和發熱互相抗衡則病情逆轉加重,厥冷和發熱互相平衡則病情順利好轉。現在厥冷和發熱天數相等,氣機自然平衡,所以知道陰陽調和,病就會自愈。厥冷最長不過五日以下三句,是上面一句的註解。所謂自愈,是指見到厥冷和發熱已經平復,其他一些輕微的症狀就無需多說了。厥冷和發熱各五日,都是假設的驗證之詞,不可拘泥於天數,如同算法中設問答,用來闡明其數量,讓人可以衡量其盈虧。厥冷的根本在於肝臟,忽而發熱忽而厥冷,如同少陽往來寒熱的道理。

陽經病的根本在於腑,病淺在表;陰經病的根本在於臟,病深在裡。這就是為什麼病程長短不同的原因。觀察瘧疾一天、二日、三日發作的快慢不同,就能知道少陽的往來寒熱,厥陰的忽熱忽厥,都是肝臟的本性。

凡是厥冷,都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就成了厥冷。厥冷,就是手足逆冷。

凡是厥冷,其間寒熱不一,總是由於肝臟受病,而筋脈和經絡也同時受累。不是陰盛而陽衰,而是陽氣被寒邪所陷,或者陽盛而陰衰,陰氣被熱邪所阻,導致兩者氣機不正,不相順接、不能互相交通。寒邪可以導致厥冷,熱邪也可以導致厥冷。凡是厥冷,見到病人出現厥冷,要詳細分析其病因是寒邪還是熱邪引起的,不可籠統地一概而論。厥冷為病的症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