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曰面。其圓塊而匾者。曰餅。考之古人。則皆謂餅也。漢張仲景傷寒論云。食以索餅。餅而云索。乃面耳。此漢人以面為餅之一證也。知是錢氏為條子面者。確有依據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今與。玉函。作而與。此名。玉函。千金翼。作此為。錢曰。徹。讀為撤。)

〔汪〕脈遲為寒。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六七日反與黃芩湯者。必其病初起。便發厥而利。至六七日。陽氣回覆。乃乍發熱。而利未止之時。粗工不知。但見其發熱下利。誤認以為太少合病。因與黃芩湯徹其熱。徹。即除也。又脈遲云云者。是申明除其熱之誤也。〔成〕除。去也中。

胃氣也。言邪氣太甚。除去胃氣。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也。〔柯〕除中。則中空無陽。反見善食之狀。俗云食祿將盡者。是也。〔程〕對上文看。則食入必發熱可知矣。必見下利厥逆發躁等證而死。上條脈數。此條脈遲。是題中二眼目。

案金鑑云。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當有厥而下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非除中證矣。有此四字。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此說頗有理。然而汪氏太明備。不必補厥而下利四字。而義自通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汪〕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陽回變熱。熱邪太過。而反汗出。咽中痛者。此熱傷上焦氣分也。其喉為痹。痹者。閉也。此以解咽中痛甚。其喉必閉而不通。以厥陰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也。又熱邪太過。無汗而利不止。便膿血者。此熱傷下焦血分也。熱邪泄於下。

則不幹於上。故云其喉不痹。或問。中寒之邪。緣何變熱。余答曰。元氣有餘之人。寒邪不能深入。才著肌表。即便發熱。此傷寒也。元氣不足之人。寒邪直中陰經。不能發熱。此中寒也。寒中厥陰。為陰之極。陰極則陽生。故發熱。然亦當視其人之元氣何如。若發熱則自愈者。

元氣雖不足。不至太虛。故得愈也。元氣太虛之人。不能發熱。但厥而至於死者。此真陽脫也。有發熱而仍厥者。此陽氣雖復而不及。全賴熱藥以扶之也。有發熱而至於喉痹便膿血。如上證者。此陽氣雖復而太過。其力不能勝邪熱。全賴涼藥以平之也。余疑此條證。或於發厥之時。

過服熱藥。而至於此。學者臨證。宜細辯之。

案汪云。常器之曰。喉痹。可桔梗湯。便膿血。可桃花湯。然桃花湯內有乾薑。過於辛熱。不可用也。如黃芩湯。可借用之。張云。便膿血者。白頭翁湯。未知何是。

白話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文中提到「面」和「餅」,古人皆以面為餅。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提到「索餅」,「索」即指麵條,說明當時漢人以麵為餅的一種。錢氏所說的條子面是有依據的。

傷寒脈象遲緩六七天,卻用黃芩湯去除熱邪,脈遲屬寒證,如今又用黃芩湯去除熱,腹中理應感覺寒冷,不能進食,但病人卻能進食,這種情況稱為「除中」,預示著病人必死。(「今與」玉函本作「而與」,「此名」玉函本作「此為」,錢氏注「徹」為「撤」。)

汪氏認為,脈遲為寒證,這是常識。六七天後用黃芩湯,說明病情剛開始就出現厥逆和腹瀉,到六七天時,陽氣恢復,才開始發熱,而腹瀉尚未停止。粗心的醫生只看到發熱和腹瀉,誤認為是太少陰合病,所以用黃芩湯去除熱邪。「徹」就是去除的意思。關於脈遲的描述,是說明去除熱邪的錯誤之處。成氏認為,「除」就是去除的意思,「中」指胃氣。邪氣太盛,除去胃氣,胃想藉由飲食來自我拯救,所以能大量進食。柯氏認為,「除中」是指胃中空虛無陽氣,卻出現能進食的現象,就像俗話說的「食祿將盡」一樣。程氏認為,從上文可以看出,進食後必然會發熱,必然會出現腹瀉、厥逆、煩躁等症狀而死亡。上文提到脈象數,本文提到脈象遲,這是理解此病的關鍵。

金鑑中記載,傷寒脈象遲緩六七天,應伴隨厥逆和腹瀉。若沒有這兩個症狀,就不是「除中」證。只有出現這兩個症狀,才能與下文「反與黃芩湯」的說法相符合。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但汪氏的解釋已經很詳盡,不必補充「厥逆和腹瀉」四字,意思也能通。

傷寒先有厥逆後發熱,腹瀉會自行停止,反而出汗,咽喉疼痛,這是喉嚨痹阻。發熱不出汗,腹瀉會自行停止,如果腹瀉不止,就會出現膿血便。出現膿血便,喉嚨則不會痹阻。

汪氏認為,先有厥逆後發熱,腹瀉會自行停止,陽氣回升而發熱,熱邪過盛,反而出汗,咽喉疼痛,這是熱邪傷及上焦氣分,喉嚨痹阻,「痹」就是阻塞的意思。這樣解釋咽喉疼痛劇烈,喉嚨必然阻塞不通,因為厥陰經循行於喉嚨之後,上達於頭面。又因為熱邪過盛,不出汗,腹瀉不止,出現膿血便,這是熱邪傷及下焦血分,熱邪向下泄,所以不會影響到上焦,所以說喉嚨不會痹阻。有人問,寒邪為何會變成熱邪?我回答說,元氣充足的人,寒邪無法深入,只停留在肌膚表面,就會發熱,這就是傷寒。元氣不足的人,寒邪直接侵犯陰經,不會發熱,這就是中寒。寒邪侵犯厥陰,是陰邪的極致,陰極則陽生,所以會發熱。但也要看病人的元氣如何。如果發熱後能自愈,說明元氣雖然不足,但也不至於太虛,所以能痊癒。元氣太虛的人,不能發熱,只能厥逆而死,這是真陽脫陷。有些病人發熱但仍然厥逆,這是陽氣雖已恢復,但還不夠強,需要熱藥來扶持。有些病人發熱,但出現喉嚨痹阻和膿血便,如同上文所述,這是陽氣雖已恢復,但過於旺盛,力量不足以克服邪熱,需要涼藥來平復。我懷疑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在發作厥逆時,服用過多的熱藥而導致的。學習者在臨床上,應仔細辨別。

汪氏常說,喉嚨痹阻可用桔梗湯,膿血便可用桃花湯。但是桃花湯中含有乾薑,過於辛熱,不宜使用。可以用黃芩湯代替。張仲景說,膿血便可用白頭翁湯,但不知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