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玉函》:「食則」上,有「甚者」二字;「利不止」,作「不肯止」。《脈經》、《千金翼》並同,無「食則之食」。)

〔程〕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極則逆,逆固厥。其病多自下而上。所以厥陰受寒,則雷龍之火,逆而上奔,撞心而動心火。心火受觸,則上焦俱擾,是以消渴,而心煩疼,胃虛而不能食也。食則吐蛔,則胃中自冷可知。以此句結前證,見為厥陰自病之寒,非傳熱也。

且以見烏梅丸,為厥陰之主方,不但治蛔宜之。蓋肝脈中行,通心肺,上巔,故無自見之證,見之中上二焦。其厥利發熱,則厥陰之本證。胃虛臟寒,下之則上熱未除,下寒益甚,故利不止。

〔錢〕邪入厥陰,則陰邪自下,迫陽於上,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而消渴也。消渴者,飲水多而渴不止也。陰中之陽,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覺飢。然終是陰邪,所以不欲食。客熱尚不殺穀,況陰邪乎?即使強食,陰邪不能腐化,濕熱鬱蒸,頃刻化而為蛔,隨陰氣之上逆,故吐蛔也。若不知,而以苦寒誤下之,則胃陽敗絕,真陽下脫,故利不止也。

〔舒〕按此條,陰陽雜錯之證也。消渴者,膈有熱也。厥陰邪氣上逆,故上撞心。疼熱者,熱甚也。心中疼熱,陽熱在上也。飢而不欲食者,陰寒在胃也。強與之食,亦不能納,必與飢蛔俱出,故食則吐蛔也。此證上熱下寒,若因上熱誤下之,則上熱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張〕張卿子曰:「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蓋厥陰消渴,皆是寒熱錯雜之邪,非純陽亢熱之證。豈白虎、黃連等藥,所能治乎?」

〔鑑〕此條,總言厥陰為病之大綱也。厥陰者,為陰盡陽生之臟,與少陽為表裡者也。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也。

楊氏《活人總括》云:「張氏有言:『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吐蛔既出於胃冷,役有消渴之證,何哉?蓋熱在上焦,而中焦、下焦,虛寒無熱耳。設或大便硬結,是亦蘊毒使然,又不可指為燥糞。但用生料理中湯,加大黃,入蜜,以利之。白朮、乾薑,所以輔大黃也。』」 (案:《六書》「加味理中飲」,本於此說,當考。)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玉函》、《千金翼》:「脈」上,有「其」字。)

〔鑑〕厥陰中風,該傷寒而言也。脈微,厥陰脈也;浮,表陽脈也。厥陰之病,既得陽浮之脈,是其邪已還於表,故為欲愈也。不浮則沉;沉,里陰脈也。是其邪仍在於里,故為未愈也。

〔錫〕王良能曰:「陽病得陰脈者死。不浮,未必即是陰脈,故止未愈,不曰沉而曰不浮。」

白話文:

厥陰病的症狀表現為消渴(口渴多飲)、氣往上衝撞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瀉下不止。

厥陰是陰氣極盛之處,陰極則逆,所以病症多從下往上發展。厥陰受寒,則如同雷火上衝,衝擊心臟,引起心火亢盛。心火受擾,上焦也跟著紊亂,因此出現消渴、心煩疼痛,胃氣虛弱而不能進食的現象。吃了東西就吐蛔蟲,說明胃中寒邪已盛。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主方,不僅能治療蛔蟲,還能治其他症狀,因為肝經與心肺相通,影響到上焦,所以症狀多見於上焦。如果出現厥陰的典型症狀,比如腹瀉發熱,而下瀉不止,則是因為胃虛寒邪,單純瀉下無法去除上焦的熱邪,反而加重下焦的寒邪。

邪氣入侵厥陰,陰邪從下往上逼迫陽氣,所以出現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以及消渴。消渴是指喝很多水還是很渴。陰中之陽被逼迫到上焦,所以出現消渴和飢餓感,但由於陰邪的影響,患者不想吃東西。即使強迫進食,陰邪也不能消化食物,濕熱鬱結,很快就會化為蛔蟲,隨著陰氣上逆而吐出。如果不懂得辨證,用寒涼之品瀉下,則會損傷胃陽,導致真陽下陷,瀉下不止。

這個病症是陰陽錯雜的表現。消渴是膈上有熱;厥陰邪氣上逆,所以氣上衝心;疼痛發熱是熱盛的表現;心中疼痛發熱,是陽熱在上;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胃中有陰寒。即使強迫進食,也無法消化吸收,食物必然和蛔蟲一起吐出來。此症上熱下寒,如果因為上焦有熱而誤用瀉下之法,上焦的熱邪未必能去除,而下焦的寒邪會更加嚴重,所以瀉下不止。

曾經見過幾例厥陰消渴的病人,舌頭通紅,厥冷脈微,口渴嚴重,服用白虎湯、黃連湯等藥物都無效。因為厥陰消渴是寒熱錯雜的病邪,不是單純的陽熱亢盛,所以白虎湯、黃連湯等藥物不能奏效。

這一段總體描述了厥陰病的症狀。厥陰是陰氣將盡,陽氣將生的臟腑,與少陽互為表裡。邪氣侵犯厥陰經,陰邪化寒,陽邪化熱,所以厥陰病的病機是陰陽錯雜,寒熱混淆。

張氏認為,厥陰病的症狀是消渴、氣上衝心、飢餓不欲飲食、飲食即吐蛔蟲。吐蛔蟲是因為胃寒。有些消渴的病人,上焦有熱,而中焦下焦卻虛寒無熱。如果大便乾燥堅硬,是毒邪蘊結所致,不能認為是燥屎。治療可用理中湯加味,加大黃入蜜以通便,白朮乾薑則輔佐大黃。

厥陰中風,脈象微浮則預示將要痊癒,脈象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

厥陰中風,指傷寒病累及厥陰而言。脈象微弱是厥陰脈象,脈象浮則為表陽脈象。厥陰病出現陽氣浮現的脈象,表示邪氣已回歸於表,所以將要痊癒;脈象不浮而沉,則是里陰脈象,表示邪氣仍在裡,所以尚未痊癒。陽證出現陰脈則預示死亡,脈象不浮並不一定是陰脈,所以僅表示尚未痊癒,而不是說脈象一定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