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2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7)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錢〕陽氣衰少則脈微。寒邪在經則脈澀。陰邪下走則利。上逆則嘔也。腎臟之真陽衰微。不能升越而為衛氣。衛氣不密。故汗出也。必數更衣。反少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乃下焦陽虛。清陽不能升舉。少陰寒甚。陰氣內迫。而下攻也。陽氣陷入陰中。陰陽兩相牽制。致陰邪欲下走而不得。

故數更衣。陽氣雖不得上行。猶能提吸。而使之反少也。當溫其上。前注皆謂灸頂上之百會穴。以升其陽。或曰。仲景無明文。未可強解。以意測之。非必巔頂然後謂之上也。蓋胃在腎之上。當以補暖升陽之藥溫其胃。且灸之。則清陽升。而濁陰降。水穀分消。而下利自止矣。

灸之者。灸少陰之脈穴。或更灸胃之三脘也。即前所謂當灸之。附子湯主之之法。〔舒〕此證陽虛氣墜。陰弱津衰。故數更衣。而出弓反少也。(更衣者。古人如廁。大便必更衣。出弓者。矢去也。)曾醫一婦人。腹中急痛。惡寒厥逆。嘔而下利。脈見微澀。予以四逆湯投之。

無效。其夫告曰。昨夜依然。作泄無度。然多空坐。醡脹異常。尤可奇者。前陰醡出一物。大如柚子。想是尿脬。老婦尚可生乎。予即商之仲遠。仲遠躊躕。曰。是證不可溫其下。以逼迫其陰。當用灸法溫其上。以升其陽而病自愈。予然其言。而依其法。用生薑一片。貼頭頂百會穴上。

灸艾火三壯。其脬即收。仍服四逆湯。加耆朮。一劑而愈。

案溫其上灸之。義未詳。方氏云。上。謂頂百會是也。汪氏云。百會。治小兒脫肛久不瘥。此證亦灸之者。升舉其陽也。喻氏程氏柯氏金鑑。皆從方說為解。特志聰錫駒並云。溫其上。助上焦之陽。與錢所援或曰之說略同。汪氏又引常器之云。灸太衝。郭白雲云。灸太谿。脈經云。灸厥陰俞。俱誤也。

白話文:

少陰病的脈象和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陽氣不足,脈象就會微弱;寒邪入侵經絡,脈象就會澀滯;陰邪下行則腹瀉,上逆則嘔吐。腎臟的真陽衰弱,無法上升化為衛氣,衛氣不足,所以會出汗。頻頻更衣,大便次數減少,這指的是裡急後重,是下焦陽虛,清陽之氣無法上升,少陰寒邪加重,陰氣內逼而向下攻伐的結果。陽氣陷於陰邪之中,陰陽相互牽制,導致陰邪想要下行卻無法順利排出,所以頻頻更衣。雖然陽氣無法上升,但仍然能勉強提氣,使得大便次數減少。應該溫暖其上焦,之前的註解都說要灸百會穴以升提陽氣。也有人說,張仲景的原文沒有明確說明,不能強行解釋,只能根據意思推測,不一定非要灸頭頂才算上焦。因為胃在腎之上,應該用溫補升陽的藥物溫暖胃部,並灸其穴位,這樣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水穀得以消化吸收,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灸治時,可以灸少陰經的穴位,或者灸胃部的三脘穴。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當灸」之法,可以用附子湯治療。

這個證候是陽虛氣陷,陰液虧損,所以頻頻更衣,大便次數減少。更衣,古時指如廁;出弓,指排便。曾經治療一位婦女,腹部劇烈疼痛,惡寒發熱,嘔吐腹瀉,脈象微弱澀滯,我用四逆湯治療,但無效。她的丈夫說,昨晚病情依然,腹瀉不止,但多數是空腹瀉,腹部脹滿異常。尤其奇怪的是,她的陰部排出一個柚子大小的東西,像是膀胱,這位老婦還能生育嗎?我於是與仲遠商議,仲遠猶豫之後說,這個證候不能溫下焦,以免逼迫陰氣,應該用灸法溫暖上焦,以升提陽氣,疾病自然會痊癒。我聽從了他的話,用一片生薑貼在頭頂百會穴上,灸艾火三壯,她的膀胱就收縮回去了,然後繼續服用四逆湯,並加入人參、白朮,一劑藥就痊癒了。

關於「溫其上,灸之」的含義,尚不明確。方氏認為「上」指頭頂的百會穴;汪氏認為百會穴可以治療小兒脫肛久治不癒,此證候也用灸法,是為了升提陽氣;喻氏、程氏、柯氏和《金匱要略》都沿用方氏的解釋。只有志聰、錫駒認為「溫其上」是溫暖上焦的陽氣,與錢氏所引「或曰」的說法略同。汪氏還引用常器的話說灸太衝穴,郭白雲說灸太溪穴,《脈經》說灸厥陰俞穴,這些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