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2)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外臺。作三兩。),生薑(三兩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外臺。五味下。有切字。成本。細辛下。無一兩二字。乾薑下。有各字。千金翼。半斤下。有利不止便膿血者。宜桃花湯十一字。)

〔張〕此方。本治少陰病水飲內結。所以首推朮附。兼茯苓生薑之運脾滲水為務。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藥之微旨。非聖人不能。蓋此證。雖曰少陰本病。而實緣水飲內結。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極虛極寒。則小便必清白無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

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素虧。若不用芍藥固護其陰。豈能勝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皆芍藥與附子並用。其溫經護營之法。與保陰回陽不殊。後世用藥。獲仲景心法者。幾人哉。〔知〕白通通脈真武。皆為少陰下利而設。白通四逆。

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證。熟用者。蓋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炮熟則溫中去飲。白通諸湯。以通陽為重。真武湯以益陽為先。故用藥有輕重之殊。乾薑能佐生附。以溫經。生薑能資熟附。以散飲也。〔錢〕加減法。為後世俗醫所增。察其文理紕繆。惡其紫之亂朱。故逐一指摘其誤。

使學者有所別識云。(今以文㣯。不錄於斯。汪氏引武陵陳氏亦云。加減法。系後人所附。而非仲景原文矣。)

王氏易簡方。此藥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陽湯。增損一如前法。今人每見寒熱。多用地黃當歸鹿茸輩。補益精血。殊不知此等藥味多甘。卻欲戀膈。若脾胃大段充實。服之方能滋養。然猶恐因時致傷胃氣。胃為倉廩之官。受納水穀之所。

五臟皆取氣於胃。所謂精氣血氣。皆由穀氣而生。若用地黃等藥。未見其生血。穀氣已先有所損矣。孫兆謂補腎不如補脾。正謂是也。故莫若以固陽湯。調其寒熱。不致傷脾。飲食不減。則氣血自生矣。

直指方。治少陰腎證。水飲與裡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

於本方。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凡年高氣弱久嗽通用。仍間服養正丹。

醫史。朱右撰攖寧生傳云。宋可與妾。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伯仁診其脈。浮而數。沉之豁然虛散。曰素問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為陰盛隔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風露。煎真武湯冷飲之。一進汗止。再進煩躁去。三進平復如初。餘子元病惡寒戰慄。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真武湯的組成是茯苓、白芍、白朮、生薑、附子。服用方法是將藥材煎煮,溫服。若咳嗽則加五味子、細辛、乾薑;若小便不利則去茯苓;若下痢則去白芍,並加乾薑;若嘔吐則去附子,並加生薑。

此方主治少陰病因水飲內結所致的疾病。方中白朮和附子是主要的藥物,用以溫陽利水;茯苓和生薑則有助於運脾滲濕。方中加入白芍的用意,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只有聖人才能明白。因為此症雖然是少陰病,但其根本原因是水飲內結,所以會出現腹痛、腹瀉、四肢沉重疼痛,而小便反而不利等症狀。如果病情嚴重,真陽和真陰都極度虧虛,則小便會清白而無力。既然小便不利,就說明患者不僅真陽不足,真陰也已經虧損。如果不使用白芍來保護陰氣,單純依靠附子的溫陽之力,就無法治癒疾病。像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等方劑,都同時使用白芍和附子,其作用都是溫經護陰,與保陰回陽的功效相同。後世的醫生,能真正領會張仲景用藥之妙的,又有幾人呢?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真武湯都用於治療少陰病下痢,但白通湯和通脈四逆湯使用生附子,真武湯則使用炮製過的附子。這是因為生附子溫經散寒,炮製過的附子則溫中去飲。白通湯等方劑以通陽為主,而真武湯則以益陽為先,所以用藥的輕重有所不同。乾薑可以輔助生附子溫經,生薑則可以輔助炮製過的附子散飲。

真武湯的加減方法是後世庸醫所增補的,其文字邏輯混亂,錯誤百出,因此一一指出其錯誤之處,使學習者能有所區別認識。

王氏易簡方,此方不僅適用於陰證傷寒,對於虛勞患者,如果畏寒發熱、咳嗽腹瀉,也都可以服用。王氏易簡方也稱固陽湯,其加減方法與真武湯相似。現代人遇到寒熱症,常用地黃、當歸、鹿茸等藥物來補益精血,殊不知這些藥物味甘,容易停留在胃中,除非脾胃功能極好,否則難以吸收,反而會損傷脾胃。胃是人體的倉庫,負責消化吸收食物,五臟六腑都需要從胃中吸取營養,如果使用地黃等藥物,還未見其補益精血,反而已經損傷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孫兆說補腎不如補脾,正符合這個道理。所以,不如用固陽湯調和寒熱,避免損傷脾胃,飲食正常,氣血自然會生長。

直指方治療少陰腎證,水飲與裡寒合而致咳嗽、腹痛、下痢,可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凡年老體弱,久咳不止者均可服用,並間服養正丹。

醫案記載:宋可的妾,夏天身體寒冷自汗,口乾煩躁,想躺在泥水中。伯仁診脈,脈浮數,按之則虛散,認為這是陰盛格陽,由飲食生冷,或坐臥風露所致,遂用真武湯冷服,一劑後汗止,再服一劑煩躁消失,三劑後病癒。餘子元患病,惡寒戰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