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五 (18)
卷五 (18)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金匱要略: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即本方)
肘後方:喉痹,傳用神效方。桔梗、甘草,炙,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服即消,有膿即出。
聖惠方:治喉痹腫痛,飲食不下,宜服此方。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用。上件藥,都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分為二服。服後有膿出,即消。
和劑局方:如聖湯。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咽痛喉痹,腫塞妨悶;及肺壅咳嗽,咯唾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吐膿,狀如米粥。又治傷寒咽痛。(即本方)
聖濟總錄:散毒湯。治喉痹腫塞,用桔梗、甘草各二兩。
又桔梗湯:治咽喉生瘡疼痛。
於本方,加惡實,微炒,各一兩,竹葉十斤。
小兒方訣:甘桔散。治涎熱咽喉不利。甘草,炒,二兩;桔梗,一兩,米泔浸一宿,焙乾用。上為末。每服大二錢。水一盞,入阿膠半片,炮過,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三因方:荊芥湯。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則痛甚。
於桔梗湯內,加荊芥穗。○濟生,名三神湯。
直指:保安炙甘草方。癰疽漏瘡,通用神妙。粉草,以山泉溪澗長流水一小碗,徐蘸水,漫火炙,水盡為度,秤一兩。上銼粗末,用醇酒三碗,煎二碗,空心隨意溫服,最活血消毒。
又諸癰疽大便秘方:甘草生一兩。上銼碎,井水濃煎,入酒調服,能疏導惡物。
又乳癰初腫方:甘草生二錢,炙二錢,粗末。分兩次,新水煎服,即令人吮乳。
又生薑甘桔湯:治癰疽諸發,毒氣上衝,咽喉胸膈窒塞不利。
於本方內,加生薑。
御藥院方:甘桔湯。治胸中結氣,咽喉不利,下一切氣。
於本方,加杏仁二兩。
經驗秘方:治喉咽鬱結,聲音不聞,大名安提舉神效方。
於桔梗湯內,加訶子,各等分,生熟亦各半,為細末,食後沸湯調服。又名鐵叫子如聖湯。
施圓端效方:橘甘湯。治咽喉噎塞堵閉,咳咯膿或血。
於桔梗湯內,加橘皮、半夏、生薑,水煎服。
備預百要方:喉閉,飲食不通,欲死方。(即桔梗湯)兼治馬喉痹。(馬項長,故凡痹在項內,不見處,深腫連脥,壯熱吐氣數者,是也。)
醫壘元戎:仲景甘桔湯例,仁宗御名如聖湯。治少陰咽痛。炙甘草一兩,桔梗三兩。上粗末,水煎,加生薑煎亦可。一法,加訶子皮二錢,煎去渣飲清,名訶子散,治失音無聲。如咳逆上氣者,加陳皮;如涎嗽者,加知母、貝母;如酒毒者,加葛根;如少氣者,加人參、麥門冬。
如唾膿血者,加紫菀;如疫毒腫者,加黍黏子、大黃;如咳渴者,加五味子;如嘔者,加生薑、半夏;如目赤者,加梔子、大黃;如胸膈不利者,加枳殼;如不得眠者,加梔子;如心胸痞者,加枳實;如膚痛者,加黃耆;如面目腫者,加茯苓;如咽痛者,加黍黏子、竹茹;如肺痿者。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古代醫方記載,咳嗽胸悶、畏寒脈數、咽喉乾燥但不渴、偶爾吐出腥臭的濁痰,久而久之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這是肺癰,用桔梗湯治療。 許多醫書記載桔梗湯治療喉痹、咽喉腫痛等症,並根據不同情況加減藥物,例如:加荊芥、訶子、橘皮、半夏、生薑、杏仁、竹葉、惡實等,以加強療效,針對不同的症狀,例如失音、咳逆、涎嗽、酒毒、少氣、吐膿血、疫毒腫、咳渴、嘔吐、目赤、胸膈不利、失眠、心胸痞滿、皮膚疼痛、面部腫脹、咽喉疼痛、肺痿等。 一些醫方也提到使用不同劑量的桔梗、甘草,以及不同的炮製方法(如炙甘草、生甘草),並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癰疽、乳癰等疾病。 不同醫家根據經驗,對桔梗湯的組成和應用進行了豐富的補充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病症和患者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