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7)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舒云。取豬皮一斤。內去油。外去毛。刮淨白者。

案豬膚。諸說紛紛。未知孰是。活人指掌。豬膚。諸家所論不同。龐安時云。去膜。如此論之。即豬膊膏也。膚上安得有膜。或有用豬皮者。兼本草中。不載豬膚。但云燖豬湯。解諸毒。疑可用彘豬皮上黑膚也。所以言膚者。肌膚之義。禮內則。麋膚魚醢。注。膚。切肉也。

賈疏不太明。亦他書無所考。外臺。深師貼喉膏。集驗烏扇膏。並用豬膏脂。治喉痛。則姑用皮上白膩者。於理為是。當博考。

活人指掌。英粉。白粉。即米粉也。○案錢氏以白粉。為粟米粉。非也。

張氏醫通。徐君育素稟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俚醫用麻仁杏仁半夏枳橘之屬。遂喘逆倚息。不得臥。聲颯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右手寸關虛大微數。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葳蕤甘草等藥不應。為制豬膚湯一甌。令隔湯頓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

本經逢原。豬膚者。皮上白膏是也。取其鹹寒入腎。用以調陰散熱。故仲景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有豬膚湯。予嘗用之。其效最捷。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成本。玉函。瘥下。有者字。)

〔程〕若咽痛而不兼下利。則自無胸滿心煩之證。雖不由於腎寒上逆。然只熱客少陰之標。而無關臟本。若寒則犯本。不可用也。只宜甘草緩之。不瘥者。經氣阻而不通也。加苦梗以開之。喻嘉言曰。此在二三日。他證未具故用之。若五六日。則少陰之下利嘔逆諸證蜂起。此法並未可用矣。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二服。外臺。作三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外臺。作三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溫分。成本。玉函。千金翼。作分溫。)

〔汪〕經中客熱。故咽痛。用甘草湯者。甘以發其熱。緩其痛也。服湯後不瘥者。與桔梗湯。即於甘草湯內。加桔梗。以開提其邪。邪散則少陰之氣自和矣。〔錢〕桔梗。乃苦桔梗。非甜桔梗也。〔徐〕甘草一味單行。最能和陰。而清衝任之熱。每見生便癰者。驟煎四兩。頓服立愈。

則其能清少陰客熱可知。所以為咽痛專方也。〔錫〕聶干庵曰。後人以甘桔。通治咽喉諸病。本諸於此。

志聰云。案本論湯方。甘草俱炙。炙則助脾土而守中。惟此生用。生則和經脈而流通。學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案單味甘草湯。功用頗多。玉函經。治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千金方。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又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後服余湯即流利。更不吐也。此類不遑枚舉也。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舒緩症狀,取豬皮一斤,去除油脂和毛髮,刮乾淨白色部分。

關於豬皮的用法,各家說法不一,難以確定哪種說法正確。活人指掌中,對豬皮的論述也眾說紛紜。龐安時認為要去除豬皮上的膜,這樣看來,指的是豬脖子的肥膏。然而,豬皮上怎麼會有膜呢?也有人使用豬皮,但本草綱目中並未記載豬皮的藥用,只記載了燖豬湯可以解毒,或許指的是豬皮上黑色的部分。所以說「膚」,指的是肌膚的意思,如同《禮記·內則》中「麋膚魚醢」的「膚」,指的是切肉。

賈疏的解釋不太清楚,其他書籍也找不到相關記載。外台秘要、深師貼喉膏、集驗烏扇膏都使用豬膏脂治療喉嚨痛,因此暫時使用豬皮上白色油膩的部分,比較合理,需要進一步考證。

活人指掌中提到英粉、白粉,指的是米粉。錢氏認為白粉是粟米粉,這是錯誤的。

張氏醫通記載:徐君育素體陰虛火旺,又有脾胃虛弱便血的症狀。十月間患上冬溫病,發熱咽痛,庸醫使用麻仁、杏仁、半夏、枳橘等藥物,結果導致他喘息困難,無法平臥,聲音嘶啞,頭面赤熱,手腳冰冷,右手寸關脈虛大微數。這是熱邪傷及手太陰經氣所致,因此與葳蕤、甘草等藥物不相宜。於是,用制豬皮湯一碗,隔水加熱,隨時服用,三天後聲音清亮,服完藥後疼痛消失。

《本經逢原》記載:豬皮指的是皮上的白色油膏,其性鹹寒,入腎經,可以滋陰散熱。因此,仲景在治療少陰病,出現下痢咽痛、胸悶心煩的症狀時,會使用豬皮湯,我曾使用過,效果非常迅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用甘草湯;若不癒,則用桔梗湯。(成本、玉函、瘥下,有「者」字)

程氏注:如果咽痛但不伴有下痢,則沒有胸悶心煩的症狀,雖然不是腎寒上逆所致,但只是熱邪侵犯少陰的表證,未傷及臟腑根本。若屬寒證則犯其本,不可使用此法,只宜用甘草緩解;若不癒,則經氣阻滯不通,需加桔梗以疏通之。喻嘉言說:這是在病程二三日,其他症狀尚未出現時才使用此法。如果到了五六日,少陰病的下痢、嘔逆等症狀紛紛出現,則此法不可用。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取上述一味,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二次。(外台秘要作三次)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外台秘要作三兩)

取上述二味,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溫服分二次。(成本、玉函、千金翼作分溫)

汪氏注:經絡中出現客熱,所以咽痛,使用甘草湯,甘草可以發散熱邪,緩解疼痛。服用甘草湯後不癒,則加用桔梗湯,就是在甘草湯中加入桔梗,以疏通邪氣,邪氣散去,少陰之氣自然平和。錢氏注:桔梗指的是苦桔梗,不是甜桔梗。徐氏注:單味甘草,最能滋陰,清瀉心包、任脈的熱邪,每遇生瘡腫痛者,用四兩甘草煎煮後頓服,立刻痊癒。

由此可見,甘草可以清瀉少陰的客熱,是治療咽痛的專方。錫氏注:聶干庵說,後人用甘草、桔梗治療各種咽喉疾病,都是源於此方。

志聰說:本論中的湯方,甘草都應炙用,炙用甘草可以健脾益胃,固護中氣。但此方卻用生甘草,生甘草可以調和經絡,使氣血流通,學習者不可因為它簡單而忽略之。

單味甘草湯的功效很多,《玉函經》記載,治療小兒口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使之吐出痰涎,然後用母乳點在孩子口中。《千金方》記載,甘草湯可以治療肺痿,唾液過多,心中覺得溫溫熱熱,液液的症狀。凡是服用湯劑,嘔逆不能下嚥者,先用甘草三兩,水三升,煎煮至二升,服用使之嘔吐;如果服用後不吐,更好,等症狀穩定後再服用其他湯劑,就能順利服下,不再嘔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