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五 (16)
卷五 (16)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利下。玉函。有而字。逆。成本。作厥。諸本同。惟志聰金鑑。作逆。)
〔錢〕吐利。陰證之本證也。或但吐。或但利者。猶可。若寒邪傷胃。上逆而吐。下攻而利。乃至手足厥冷。蓋四肢皆稟氣於胃。而為諸陽之本。陰邪縱肆。胃陽衰敗而不守。陰陽不相順接而厥逆。陽受陰迫而煩。陰盛格陽而躁。且煩躁甚。而至於欲死。故用吳茱萸之辛苦溫熱。
以泄其厥氣之逆。而溫中散寒。蓋茱萸氣辛味辣。性熱而臭臊。氣味皆厚。為厥陰之專藥。然溫中解寒。又為三陰並用之藥。更以甘和補氣之人參。以補吐利虛損之胃氣。又宣之以辛散止嘔之生薑。和之以甘緩益脾之大棗。為陰經急救之方也。〔喻〕吐利厥冷。而至於煩躁欲死。
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以下其逆氣。而用人參薑棗。以厚土。則陰氣不復上干矣。
案吳茱萸湯之用有三。陽明食谷欲嘔用之。少陰吐利用之。厥陰乾嘔吐涎沫者。亦用之。要皆以嘔吐逆氣為主。與四逆湯之吐利厥逆自異。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煩下。成本。有者字。)
〔程〕下利雖是陰邪。咽痛實為急候。況兼胸滿心煩。誰不曰急則治標哉。然究其由來。實是陰中陽乏。液從下溜。而不能上蒸。故有此。只宜豬膚湯。潤以滋其土。而苦寒在所禁也。雖是潤劑。卻加白粉。少陰經所重者。趺陽也。
案此條證。成氏以降。諸家並以為陽經傳入之熱邪。特柯氏與程氏同義。若果為熱邪。則宜用苦寒清熱之品。明是不過陰證治標之藥耳。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成本。玉函。脫令字。)
〔周〕豬膚。王以為豬皮。吳以為燖豬時刮下黑膚。二說不同。考禮運疏云。革。膚內厚皮也。膚。革外厚皮也。由斯以言。則吳說為是。洵是淺膚之義。(案此說。出於本草綱目。引汪機會編。)〔錢〕豬膚一味。方中向未註明。如吳綬謂燖豬時刮下黑膚也。方有執謂既謂膚。
當以燖豬時。所起之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王好古以為豬皮。尚論云。若以為燖豬皮外毛根薄膚。則薟劣無力。且與熬香之說不符。但以外皮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若果以燖豬時毛根薄膚。則薄過於紙。且與垢膩同下。熬之有何香味。以意度之。必是毛根深入之皮。尚可稱膚。
試觀刮去毛根薄膚。毛斷處。毛根尚存皮內。所謂皮之去內層。極為允當。蓋以豬為北方之水畜。膚近毛根。取其色黑。而走腎滋腎。〔吳〕豬膚。但當取厚皮。湯泡去肥白油。刮取皮上一層白膩者。為是。〔徐〕白粉。白米粉。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甚至想死的症狀,應該服用吳茱萸湯治療。
嘔吐腹瀉是陰證的根本症狀,單獨嘔吐或單獨腹瀉尚可接受。但如果寒邪侵犯胃部,向上逆衝而導致嘔吐,向下侵犯而導致腹瀉,甚至出現手腳冰冷,則情況嚴重。因為四肢都依靠胃來供給氣血,而胃又是諸陽之根本。陰邪肆虐,胃陽衰敗不能固守,陰陽不能順利接續而導致手腳冰冷。陽氣受陰氣壓迫而煩躁,陰氣旺盛壓制陽氣而更加躁動。煩躁嚴重到想死的地步,因此使用辛溫熱的吳茱萸,來疏泄厥逆之氣,溫中散寒。吳茱萸辛辣溫熱,氣味厚重,是治療厥陰病的專用藥物,同時也是三陰病都能使用的藥物。再加入甘溫益氣的人參,補益因嘔吐腹瀉造成的胃氣虛損;用辛散止嘔的生薑宣通氣機;用甘緩益脾的大棗調和脾胃,這是治療少陰經危急病症的急救方劑。
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甚至煩躁欲死,腎臟中的陰氣上逆,將危及生命,因此使用吳茱萸以瀉其逆氣,並用人參、生薑、大棗來培補脾胃,使陰氣不再上逆。
吳茱萸湯的應用有三:陽明經食滯欲嘔者可用;少陰經嘔吐腹瀉者可用;厥陰經乾嘔吐涎沫者也可用。總而言之,都是以治療嘔吐逆氣為主,與四逆湯治療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的病證有所不同。
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的症狀,應該服用豬膚湯治療。
腹瀉雖然是陰邪所致,但咽喉疼痛是急症,更兼胸悶心煩,急則治標是理所當然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陰中陽氣不足,津液從下流失,不能上行輸布,所以才出現這些症狀。因此只宜用豬膚湯,滋潤培補脾土,寒涼藥物是禁忌的。雖然是滋潤的藥劑,但加入白粉,因為少陰經最重要的是足陽明胃經。
關於這個病證,成無己以後的醫家都認為是陽經傳入的熱邪,只有柯氏和程氏的觀點相同。如果真是熱邪,就應該使用苦寒清熱的藥物,而這明顯只是治療陰證的治標藥物而已。
豬膚湯藥方:
豬膚(一斤)
將藥材用水一斗,煮成五升,去渣,加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煮至香,調勻,溫服,分六次服用。
關於豬膚,有人認為是豬皮,有人認為是煿豬時刮下的黑色皮膚,兩種說法不同。考證《禮運疏》的記載,「革」是皮內較厚的皮,「膚」是革外較厚的皮。由此可知,後一種說法比較正確,指的是豬皮較淺層的皮膚。豬膚一味,方中未註明,吳綬說它是煿豬時刮下的黑皮。有人堅持認為既然叫做「膚」,就應該是煿豬時刮下的毛根薄皮。王好古認為是豬皮。有人說,如果認為是煿豬時毛根薄皮,則太薄弱無力,而且與「熬香」的說法不符,應該以外皮去掉內層的肥白部分為是。如果真是煿豬時毛根薄皮,則薄如紙,而且與污垢一起煎煮,熬煮後哪來的香味呢?依此推測,一定是毛根深入的皮膚才能稱為「膚」。
觀察刮去毛根薄皮後,毛髮斷的地方,毛根仍然存在皮內,「去掉內層」的說法非常合適。因為豬是北方水生動物,皮膚靠近毛根的部分顏色較黑,可以滋補腎臟。
豬膚,只要取厚皮,用熱水泡去肥白油脂,刮去皮上一層白色的油膩部分即可。白粉指的是白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