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5)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千金翼。乾薑丸。主胃中冷不能食。或食已不消方。乾薑十兩。赤石脂六兩。上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

外臺秘要。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全書。痛。作滿。止下。玉函。有而字。)

〔成〕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裡寒也。小便不利者。水穀不別也。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錢〕二三日。至四五日。陰邪在裡。氣滯腸間。故腹痛也。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且下利不止。

則小便隨大便。而頻去。不得瀦蓄於膀胱。而小便不得分利也。下利不止。氣虛不固。而大腸滑脫也。便膿血者。邪在下焦。氣滯不流。而大腸傷損也。此屬陰寒虛利。故以澀滑固脫。溫中補虛之桃花湯主之。〔汪〕少陰裡寒。便膿血。所下之物。其色必黯而不鮮。乃腎受寒濕之邪。

水穀之津液。為其凝泣。醞釀於腸胃之中。而為膿血。非若火性急速。而色鮮明。蓋冰伏已久。其色黯黑。其氣不臭。其人必脈微細。神氣靜而腹不甚痛。喜就溫暖。欲得手按之。腹痛即止。斯為少陰寒利之徵。

案錢氏云。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痢疾也。自成氏以來。凡注皆為裡寒。惟尚論。為少陰熱邪。若果熱邪填塞胃中。如何可用乾薑之辛熱以散之。似屬背理。恐指為寒邪者。未為大誤。指為熱邪者。反貽誤後人不少矣。若以乾薑為誤。其誤當責之立法之仲景矣。

但觀痢證。有用大黃黃連而愈者。有用乾薑肉果人參附子而愈者。皆非明證邪。此論可謂能得經旨矣。千金諸書所用。亦皆不過治寒以熱之意爾。況名醫別錄。赤石脂。酸辛大溫。無毒。治腸澼下利赤白。亦復一證矣。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錢〕邪入少陰。而下利。則下焦壅滯。而不流行。氣血腐化。而為膿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脈絡。則其病可已。不曰刺何經穴者。蓋刺少陰之井榮輸經合也。其所以不言者。以良工必知之熟矣。故不必贅也。〔張〕先下利日久。而後便膿血。則用桃花湯。若不先下利。

而下利便膿血。則可刺經穴。若刺經穴不愈。則當從事白頭翁湯。設更咽乾心煩。不得眠。則又須黃連阿膠湯。為合法也。〔汪〕補亡論。常器之云。可刺幽門交信。

案此條證。與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正相同。乃是熱迫血分。而便膿血者。錢注為是。方氏則為裡寒滑脫證。汪氏則亦改刺字。作灸字。並誤矣。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千金翼》中記載乾薑丸,主治胃中寒冷無法進食,或進食後消化不良。方劑為乾薑十兩,赤石脂六兩,搗碎過篩後,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

《外台秘要》中,崔氏治療傷寒後赤白痢疾的方劑為阮氏桃華湯:赤石脂八兩(若痢疾以白色為主,則加至十二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若痢疾以白色為主,則加至八兩)。將藥材用水一斗煎煮,煮至米熟後,去渣取汁,每次服用一升,若未痊癒則重複服用。痢疾顏色與體內寒熱相關,熱盛則帶紅色,寒盛則帶白色。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到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排出膿血等症狀,可用桃花湯治療。(《傷寒論》中記載為腹痛且脹滿,下痢停止;《玉函》中則記載為腹痛且下痢不止)。

對於少陰病二三日到四日,出現上述症狀的原因,不同醫家有不同解釋:

某醫家認為:此乃寒邪深入臟腑所致。腹痛是裡寒的表現;小便不利是因為水穀不能區分;下痢不止並排出膿血,則是腸胃虛弱,下焦不固所致。因此,使用桃花湯可以固腸止痢。

另一醫家認為:二三日到四五日,陰邪在裡,氣滯於腸道,所以腹痛;下焦缺乏溫熱之氣,氣機運行不暢,所以小便不利,且下痢不止。小便隨大便排出,無法儲存在膀胱,所以小便不利;下痢不止,是氣虛不固,大腸滑脫;排出膿血,是邪氣在下焦,氣機阻滯不通,大腸受損。此屬陰寒虛利,故用具有收斂、溫中、補虛功效的桃花湯治療。

另一醫家則認為:少陰裡寒,排出膿血,膿血顏色必黯淡無光澤,這是腎臟受寒濕之邪侵犯所致。水穀精華津液凝結在腸胃中,形成膿血。這與熱邪快速引起的鮮明膿血不同,寒邪潛伏已久,故顏色黯黑,氣味不臭。患者脈象微細,精神萎靡,腹部不甚疼痛,喜暖怕冷,喜歡用手按壓腹部以緩解疼痛,這就是少陰寒利之徵兆。

對於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排出膿血的症狀,有醫家認為是痢疾,自《傷寒論》以來,大多數醫家認為是裡寒,唯獨某論述認為是少陰熱邪。若真是熱邪充斥胃中,為何要用辛熱的乾薑來散熱,似乎違背道理。認為是寒邪的說法,並不算太過錯誤,而認為是熱邪,則會誤導後人。如果認為用乾薑是錯誤的,那這個錯誤應該歸咎於創立此方劑的張仲景。

但觀察痢疾的治療,有用大黃、黃連而癒的,也有用乾薑、肉桂、人參、附子而癒的,這些都不是明確的證據。這個論述可以說是抓住了經方的要旨。千金方等書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是用熱來治寒而已。況且《名醫別錄》中記載赤石脂味酸辛,性大溫,無毒,主治腸澼下痢,赤白痢疾,這也是一個佐證。

少陰病下痢並排出膿血,可以針灸治療。

某醫家認為:邪氣入侵少陰,引起下痢,下焦氣血壅滯不通,氣血腐敗而形成膿血,所以用針灸可以泄邪,使氣血通暢,疾病即可痊癒。文中沒有說明針灸的穴位,是因為精通針灸的醫生自然知道,所以不用贅述。

某醫家認為:如果先有長期下痢,之後才出現膿血,則用桃花湯;如果沒有先出現下痢,就直接出現下痢並排出膿血,則可以用針灸;若針灸無效,則應該使用白頭翁湯;如果同時出現咽乾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則還需要服用黃連阿膠湯,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某醫家認為可以針灸幽門和交信穴。

此條證候與少陰病八九日,全身手足皆熱,熱邪在膀胱,必然便血的證候相同,都是熱邪迫使血分而排出膿血,某醫家的註解是正確的。某醫家則認為是裡寒滑脫證,另一位醫家則將「刺」字改為「灸」字,都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