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五 (14)
卷五 (14)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以溫補其虛寒也。即此推之。太陽篇之發汗病不解。虛故也。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及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者。皆汗多亡陽。陰盛陽虛之證。即此義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方本。利。作痢。注云。古利無疒。疒。後人所加。)
〔成〕陽病下利。便膿血者。協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與桃花湯。固下散寒。〔汪〕此條。乃少陰中寒。即成下利之證。下利便膿血。協熱者多。今言少陰病下利。必脈微細但欲寐。而復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膿血。乃里寒而滑脫也。〔錢〕見少陰證。
而下利。為陰寒之邪在裡。濕滯下焦。大腸受傷。故皮拆血滯。變為膿血。滑利下脫。故以溫中固脫之桃花湯主之。
案此條證。喻氏柯氏魏氏周氏金鑑。併為傳經熱邪之所致。大乖經旨。錢氏辨之詳矣。見下條注。○柯氏以症治疏略刪去。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金匱。千金翼。溫下。無服字。千金翼。去上。有湯成二字。)
〔成〕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裡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印〕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湯。或曰。即桃花石。〔吳〕服時又必加末方寸匕。留滯以沾腸胃也。
案柯氏云。名桃花者。春和之義。非徒以色言耳。王子接云。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故名。二說並鑿矣。
金匱要略。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醫方集解。昂案此症。成氏以為寒。而吳鶴皋王肯堂。皆以為熱。竊謂便膿血者。固多屬熱。然豈無下焦虛寒。腸胃不固。而亦便膿血者乎。若以此為傳經熱邪。仲景當用寒劑。以徹其熱。而反用石脂固澀之藥。使熱閉於內。而不得泄。豈非關門養盜。自貽伊戚也耶。觀仲景之治協熱利。
如甘草瀉心。生薑瀉心。白頭翁等湯。皆用芩連黃柏。而治下焦虛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比類以觀。斯可見矣。此症乃因虛以見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熱藥。惟用甘辛溫之劑。以鎮固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溫。能益氣調中固下。未聞寒能損胃也。肘後方。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赤石脂湯方。赤石脂二兩。碎。乾薑二兩。切。附子一兩。炮破。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
千金方。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乾薑。赤石脂。各十兩。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和劑局方。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利純白。或冷熱相搏。赤白相雜。腸滑不禁。日夜無度。方同上。只面和為丸為異。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少陰病虛寒,可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從這個道理推論,太陽篇中發汗治療後病情未解,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或者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則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些都是因為汗出過多損傷陽氣,導致陰盛陽虛。
少陰病患者若出現下痢並排出膿血,可用桃花湯治療。(方劑原本寫作「利」,註解說古時「利」字沒有「疒」部,這個「疒」是後人加上的。)
有人認為陽氣盛而下痢排出膿血是熱邪,而少陰病下痢排出膿血則是下焦失約,裡頭寒邪作祟。桃花湯能固澀止瀉,散寒止痛。也有人認為,此條所述是少陰經中寒邪導致的下痢,下痢並排出膿血大多是熱邪所致,但少陰病下痢一定會伴隨脈象微弱、嗜睡,並且持續下痢。下痢日久,直到排出膿血,是裡寒導致滑脫的表現。另有人認為,少陰病出現下痢,是陰寒邪氣在裡,濕邪阻滯下焦,大腸受損,所以皮膚破裂,血液淤滯,形成膿血,滑利下脫,因此用溫中固脫的桃花湯治療。
關於此病症,有些醫家認為是經絡熱邪所致,這與經書原意相悖,上述觀點已經詳細解釋了。某醫家更簡略地刪去了此條。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半,全部使用,一半篩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煮米至熟,去渣,溫服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指匕,一日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則其餘藥物不必再服用。
赤石脂能澀腸止瀉,固護腸胃;乾薑辛溫,能散寒邪;粳米甘甜,能補益正氣。據說,石脂顏色像桃花,所以叫桃花湯;也有人說,就是桃花石。服用時必須加入粉末,目的是讓藥物留在腸胃中。
有人認為,桃花湯的命名是因為春天溫暖的含義,不只是因為顏色;也有人說,桃花湯並非因為顏色而命名,而是因為腎臟陽虛時使用,如同寒冷的山谷有了陽光的溫暖,所以這樣命名。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牽強。
《金匱要略》記載:下痢排出膿血,用桃花湯治療。
有人認為此症是寒邪所致,但也有醫家認為是熱邪。其實,下痢排出膿血大多屬於熱證,但下焦虛寒,腸胃虛弱也會出現下痢排出膿血的情況。如果將此症歸為經絡熱邪,那麼仲景應該使用寒涼藥物以清熱,卻反而使用石脂等澀藥,使熱邪閉塞於內無法排出,這豈不是關門養賊,自找麻煩?
觀察仲景治療熱邪引起的痢疾,例如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白頭翁湯等,都使用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藥物;而治療下焦虛寒引起的痢疾,則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由此可見,此症是因虛弱而表現出寒象,並非大寒,所以不必使用溫熱藥物,只需使用甘辛溫和的藥物來鎮固即可。本草書記載,石脂性溫,能益氣、調和中焦、固澀止瀉,並沒有說寒邪會損傷胃氣。治療傷寒導致下痢排出膿血,可以用以下的方子:
赤石脂湯方:赤石脂二兩(研碎)、乾薑二兩(切片)、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
以上三味藥,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分三次服用。如果臍下疼痛,可以加入當歸一兩、芍藥二兩,加水六升。
《千金方》記載的桃花丸,用於治療下焦寒冷,臍下絞痛,藥物包括乾薑、赤石脂各十兩,蜜丸如豌豆大小,每次服十丸,一日三次,最多可以加到二十丸。《和劑局方》中的桃花丸,治療腸胃虛弱,寒邪入侵,臍腹絞痛,下痢排出白色或白色夾雜黃色膿血,腸道滑脫,日夜不止,藥方與上文相同,只是製成丸藥的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