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3)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肘後方。時氣瘥後。虛煩不得眠。眼中㾓疼。懊憹。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阿膠三小挺。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納雞子黃二枚。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脈經。無附子湯主之五字。)

〔魏〕少陰病三字中。該脈沉細而微之診。見但欲寐之證。卻不發熱。而單背惡寒。此少陰里證之確據也。〔成〕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

溫經散寒。〔王〕背惡寒者。陰寒氣盛。此條是也。又或陽氣內陷。有背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當於口中潤燥辨之。

汪氏云。補亡論。常器之云。當灸膈俞關元穴。背俞第三行。案第三行者。當是膈關。非膈俞也。圖經云。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氣脈所發。專治背惡寒。脊強俯仰難。可灸五壯。蓋少陰中寒。必由太陽而入。故宜灸其穴也。又關元一穴。

在腹部中行。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灸之者。是溫其里。以助其元氣也。錢氏云。灸之。謂灸少陰之脈穴。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等井榮輸經合。即三部九候論之所謂。下部地。足少陰也。王注云。謂腎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動脈應手者是也。灸之者。

所以溫少陰之經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成本。方本。諸本。脫炮字。只志聰。錫駒本。有炮字。),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此大溫大補之方。乃正治傷寒之藥。為少陰固本御邪第一之劑也。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朮附。去姜加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胃水也。〔汪〕武陵陳氏曰。四逆諸方。皆有附子。於此獨名附子湯。其義重在附子。他方皆附子一枚。此方兩枚。

可見也。附子之用不多。則其力豈能兼散表裡之寒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參朮茯苓。皆甘溫。益氣以補衛氣之虛。辛熱與溫補相合。則氣可益。而邪可散矣。既用附子之辛烈。而又用芍藥者。以斂陰氣。使衛中之邪。不遽全進於陰耳。

千金方。附子湯。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

於本方。加桂心甘草。○案此據下條證。轉用者。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玉函注。沉。一作微。)

〔錢〕身體骨節痛。乃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然在太陽。則脈緊。而無手足寒之證。故有麻黃湯發汗之治。此以脈沉。而手足寒。則知寒邪過盛。陽氣不流。營陰滯澀。故身體骨節皆痛耳。且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不能充實於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脈之見證也。故以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時氣痊癒後,虛煩睡不著,眼睛痠痛,煩躁不安。用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阿膠一小塊(約三小塊的量),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也可以加兩個雞蛋黃。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中感覺溫和,但背部惡寒的,應該灸療法治療,用附子湯治療。(《脈經》中沒有「附子湯主之」五個字。)

「少陰病」三個字,指的是脈象沉細微弱,症狀是只想睡覺,卻不發燒,單純背部惡寒,這是少陰里證的確實證據。少陰客熱,則口乾舌燥,且口渴;口中感覺溫和,不苦不燥,說明沒有熱邪。背部屬陽,背部惡寒表示陽氣虛弱,陰氣盛。經書說:「沒有發熱而惡寒的,是陰邪引起的。」灸療法可以幫助陽氣,消除陰邪,配合附子湯,溫經散寒。背部惡寒,說明陰寒之氣盛,這條記載是對的。也可能是陽氣內陷導致背部惡寒,就像經書所說的傷寒沒有明顯發熱,口乾渴,心煩,背部輕微惡寒,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一種是陰寒之氣盛,一種是陽氣內陷,應該從口中的潤燥情況來辨別。

汪氏說,《補亡論》中常器說,應該灸膈俞、關元穴,背俞穴第三行。第三行指的是膈關,不是膈俞。圖經記載,膈關兩個穴位在第七節椎骨下方,兩旁各距離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專門治療背部惡寒、脊柱僵硬、俯仰困難,可以灸五壯。因為少陰經寒邪,必定由太陽經入侵,所以應該灸這兩個穴位。關元穴在腹部正中線,肚臍下三寸,是足三陰與任脈的交會穴,灸這個穴位是溫暖裡頭,以增強元氣。錢氏說,灸療法指的是灸少陰經的穴位,例如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等井、榮、輸、經、合穴,也就是《三部九候論》中所說的「下部地」,即足少陰經。王注說,指的是腎經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凹陷處,太谿穴的分支,脈搏按之可感覺到,灸這個穴位,是為了溫暖少陰經。

附子湯方

附子(炮製去皮,切成八片,共兩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這是大溫大補的方劑,是治療傷寒的正治藥物,是少陰固本御邪的第一方劑。與真武湯相似卻不同,它加倍白朮、附子,去掉生薑,加入人參,這是溫補以增強元陽之氣。真武湯還是溫散,利水消腫。武陵陳氏說,各種治療四逆的方劑都含有附子,唯獨這個方劑稱為附子湯,說明附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他方劑都只用一枚附子,這個方劑用兩枚,可以看出附子的用量多少關係到藥效。邪氣入侵的地方,元氣一定虛弱,人參、白朮、茯苓都是甘溫的藥物,能益氣以補益衛氣的虛弱。辛熱與溫補結合,就能益氣,驅散邪氣。既用附子辛烈,又用芍藥,是為了斂陰氣,使衛中之邪氣不至於迅速進入陰分。

《千金方》中附子湯治療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像要斷裂一樣,肌肉像被錐子刺、刀割一樣。

在本方中,加桂心、甘草。(按:這是根據下條證候,轉用此方。)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冰冷,關節痛,脈象沉的,用附子湯治療。(《玉函注》中,「沉」字有一種寫法是「微」。)

身體關節疼痛,是太陽經寒邪傷及營衛之表證。但如果是太陽經病,則脈象緊,而沒有手足冰冷的症狀,所以用麻黃湯發汗治療。而這個方劑,脈象沉,手足冰冷,則知道寒邪過盛,陽氣不能運行,營陰阻塞不通,所以身體關節都痛。而且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虛弱不能充實於四肢,所以手足冰冷,這些都是沉脈的臨床表現。所以用附子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