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故去細辛之辛散。益以甘草之甘和。相機施治。分毫不爽耳。〔程〕既云微發汗矣。仍用以字故字推原之。足見鄭重之意。〔柯〕要知此條是微惡寒微發熱。故微發汗也。〔鑑〕此二證皆未曰無汗。非仲景略之也。以陰不得有汗。不須言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玉函。千金翼。三升。作二升半。一升。作八合)

〔周〕但言無里證。則有反發熱之表在。可知矣。易細辛以甘草者。因二三日其勢緩。故甘草亦取其緩也。設兼見嘔利一二里證。專主救里。在太陽已然。況少陰乎。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千金翼。臥下。有者字。外臺同。)

〔成〕脈經曰。風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於寒。二三日以上。寒極變熱之時。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臥也。與黃連阿膠湯。扶陰散熱。〔知〕二三日。邪在少陰。四五日。已轉屬陽明。故無嘔利厥逆諸證。而心煩不得臥者。是陽明之熱。內擾少陰。故不欲寐也。當以解熱滋陰為主治也。

〔周〕氣並於陰。則寐。故少陰多寐。今反不得臥。明是熱邪入里劫陰。故使心煩遂不臥也。二三日以上。該以後之日。而言之也。〔舒〕外邪挾火而動者。心煩不眠。肌膚熯燥。神氣衰減。小便短而咽中干。法主黃連阿膠湯。分解其熱。潤澤其枯。此條挈證未全。疑有缺文。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成本。玉函。千金翼。外臺。作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三枚),阿膠(三兩一云三挺○千金翼。作三挺。外臺。作三片。)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水六升。成本。玉函。作五升。)

〔柯〕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連芩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虛則加參甘補之。實則加大黃下之。病在少陰。而心中煩不得臥者。既不得用參甘以助陽。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也。故用芩連。以直折心火。用阿膠。以補腎陰。雞子黃佐芩連。

於瀉心中補心血。芍藥佐阿膠。於補陰中斂陰氣。斯則心腎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陰瀉陽之方。而變為滋陰和陽之劑也。〔吳〕此湯。本治少陰溫熱之證。以其陽邪暴虐。傷犯真陰。故二三日以上。便見心煩不得臥。所以始病之際。即用芩連大寒之藥。兼芍藥阿膠雞子黃。

以滋養陰血也。然傷寒六七日後。熱傳少陰。傷其陰血者。亦可取用。與陽明腑實。用承氣湯法。雖虛實補瀉懸殊。而祛熱救陰之意。則一耳。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麻黃附子甘草湯的藥方,去除細辛辛散的特性,增加甘草的甘和作用,依病情調整用藥,分毫不差。有人說此方微發汗,從字面上推敲,可見其謹慎用藥之心。此方用於微惡寒微發熱的症狀,故而微發汗。這兩種症狀都未提到無汗,並非仲景疏漏,而是少陰病不應出汗,故不需提及。

麻黃附子甘草湯組成: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切成八片)。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騰,去上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濾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

僅僅說無裡證,則表示有反覆發熱的表證,這可以理解。用甘草代替細辛,是因為病情在二三日後趨緩,所以甘草也取其緩和之性。如果兼見嘔吐、腹瀉等裡證,則應以救治裡證為主,在太陽經病症已出現的情況下,少陰病更應該如此處理。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躁不能臥睡,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

脈經記載:風邪傷陽,寒邪傷陰。少陰病是寒邪所致,二三日以上,寒邪極盛轉為熱證,內熱煩躁,心中煩悶不能臥睡,所以用黃連阿膠湯扶助陰氣,散去體內熱邪。

發病二三日,邪氣仍在少陰經;四五日後,邪氣已轉移到陽明經,所以沒有嘔吐、腹瀉、厥逆等症狀,而僅有心煩不得臥睡,這是陽明經的熱邪擾亂少陰經,所以睡不安穩。治療應以清熱滋陰為主。

氣機順暢於陰經,則能安睡;少陰病多伴有嗜睡,但現在卻不能臥睡,說明是熱邪入裡,耗傷陰氣,導致心煩不能入睡。二三日以上,指的應該是發病後較長的時間。

外邪夾雜火熱之邪而發病,會出現心煩失眠、皮膚乾燥、精神萎靡、小便短少、咽喉乾燥等症狀,一般用黃連阿膠湯治療,以清除熱邪,滋潤乾燥。此條症狀描述不完整,可能缺失部分文字。

黃連阿膠湯組成:黃連(四兩)、黃芩(二兩,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芍藥(二兩)、雞蛋黃(三個)、阿膠(三兩,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

用法: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先煮前三味藥,取二升,濾渣,加入阿膠烊化,稍冷,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一日三次。(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

這是少陰病的瀉心湯方。凡瀉心火,都必須依靠黃連、黃芩來引導,陰陽有所區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虛證則加人參、甘草補益,實證則加大黃瀉下。病在少陰,心中煩悶不能臥睡,不能用人參、甘草助陽,也不能用大黃傷胃,所以用黃芩、黃連直折心火,用阿膠補益腎陰;雞蛋黃佐黃芩、黃連,在瀉心中補益心血;芍藥佐阿膠,在補益陰氣中斂陰氣。這樣心腎相交,水火升降,雖是扶陰瀉陽的方劑,卻變成了滋陰和陽的藥物。

此方主要治療少陰溫熱證,因為陽邪暴虐,損傷真陰,所以二三日以上,就會出現心煩不能臥睡。因此,疾病初期就用黃芩、黃連這種大寒的藥物,並配伍芍藥、阿膠、雞蛋黃,以滋養陰血。傷寒病發六七日後,熱邪傳入少陰,損傷陰血,也可以用此方。與陽明腑實用承氣湯相比,雖然虛實、補瀉不同,但都是祛熱救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