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五 (11)
卷五 (11)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錢〕麻黃,發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裡,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云。
傷寒瑣言曰:趙嗣真曰:仲景太陽篇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少陰篇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均是發熱脈沉,以其頭痛,故屬太陽,陽證脈當浮,而反不能浮者,以里久虛寒,正氣衰微,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附子,亦能出汗而散。假令里不虛寒而脈浮,則正屬太陽麻黃症矣。均是脈沉發熱,以無頭痛,故名少陰病。陰病當無熱,今反熱,寒邪在表,未全傳裡,但皮膚鬱閉為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屬少陰四逆湯症矣。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猶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矣。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
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細辛湯。頭痛者,謂痛連腦戶,或但額閣與眉相引,如風所吹,如水所濕,遇風寒則極,常欲得熱物熨,此由風寒客於足太陽之經,隨經入腦,搏於正氣,其脈微弦而緊,謂之風冷頭痛。於本方,加川芎生薑。
醫貫曰:有頭痛連腦者,此係少陰傷寒,宜本方,不可不知。
醫經會解曰:若少陰證,脈沉欲寐,始得之,發熱肢厥,無汗,為表病里和,當用正方,緩以汗之。若見二便閉澀,或瀉赤水,謂之有表復有里,宜去麻黃,名附子細辛湯,仍隨各臟見證加藥。房欲後傷寒者,多患前證。
張氏醫通曰: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並以蜜製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又云:腳氣,冷痹惡風者,非朮附麻黃並用,必不能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白朮。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周〕案此條,當與前條合看,補出無里證三字,知前條原無吐利躁渴里證也。前條已有反發熱三字,而此條專言無里證,知此條亦有發熱表證也。少陰證見,當用附子;太陽熱見,可用麻黃,已為定法。但易細辛,以甘草,其義安在?只因得之二三日,津液漸耗,比始得者不同。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組成和功效:此方由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組成,以水煎服。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補少陰,細辛溫經散寒,三藥合用,溫經散寒,既能發汗,又不傷陽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應用:此方適用於少陰病初期,症見發熱、脈沉、身體疼痛等症狀,但無頭痛。與太陽病的區別在於太陽病有頭痛,脈浮,而少陰病無頭痛,脈沉。若里證較重,則應使用四逆湯。若表邪輕淺,則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子配麻黃則發中有補,生附子配乾薑則補中有發。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加減:對於風寒頭痛,可加川芎、生薑;對於少陰傷寒伴頭痛,宜用本方;若見二便閉澀或瀉赤水,則去麻黃,用附子細辛湯;對於暴啞、咽痛、咳嗽困難等症,也可用本方,並可加蜜製附子;治療腳氣、冷痹,可加桂枝、白朮。
少陰病二三日後用藥:若少陰病已持續二三日,則可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即可。這與初期病情不同,因為此時津液漸耗。 總之,少陰病見脈沉宜用附子,太陽病見發熱宜用麻黃,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但麻黃附子細辛湯用甘草替代細辛,是因為病程不同,津液耗損的程度也不同。